*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場非常經典的機械化戰(zhàn)爭,坦克無疑是這場戰(zhàn)爭中的顏值頂流和實力擔當。
這本書不僅把二戰(zhàn)期間13個國家130多種坦克的研發(fā)背景、技戰(zhàn)術性能和服役經歷講得一清二楚,還頭頭是道地分析了各國坦克的設計思路、作戰(zhàn)理念和技術特點。
書中不僅包含主要參戰(zhàn)國的主力坦克,對那些起輔助作用的特種坦克,小國甚至中立國的自研坦克,還有知名的試驗車或圖紙車也不吝筆墨和畫功。
全書包含320多張精美的3D渲染圖、70多幅精細的線圖、120多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對二戰(zhàn)坦克的外觀做了*真還原,壓*感爆棚,實戰(zhàn)感拉滿。
無論是喜歡黑豹這樣的精工戰(zhàn)爭機器,還是青睞謝爾曼、T-34之類的粗線條產品,或者對虎P、E-100這些下馬的奇思妙想心意難平,你都能在書中找到心中所愛。
記得*一次接觸指文圖書的作品還是在高中時期,大概是2013年或2014年,是在校內書店購得了一本《二戰(zhàn)美國陸軍單兵裝備》。自己開始撰寫軍事方面的文章則是在大學時期,比較高光的時刻應該是在2018年前后為光明網《軍事科技前沿》欄目撰稿,隨后又從事了《國*時報》網絡端的寫作工作。
2020年大學畢業(yè)后曾在北京做了半年多的軍事類編導和文字編輯,后來老家有帶編入伍政策,號召本科畢業(yè)生參軍入伍,我便欣然投筆從戎。2023年3月退伍后歇息了一陣,大概是當年年底或2024年年初,又開始了紙媒文章的寫作工作,目前已在《坦克裝甲車輛》《兵工科技》《海陸空天慣性世界》《軍事文摘》《兵器》《航空知識》《艦船知識》等軍事期刊上發(fā)表多篇文章,另有學術論文《從核戰(zhàn)略需求看高超聲速飛行器在核領域的設計與使用趨勢》入選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并被評為高價值論文。
編撰本書的時候總有恍如隔世之感,雖然這并非學術著作而是硬核科普作品,但十余年前的青年讀者如今成為能給其他青年讀者創(chuàng)作書籍的作者,這種成長、傳承與回饋無疑是讓人欣慰的。
按照我個人的出版規(guī)劃,在寫不動之前至少要編撰三本著作,其一是講述軍事技術如何影響軍事決策(或者說是如何發(fā)揮各種兵器及技術的優(yōu)勢),其二是講述戰(zhàn)術發(fā)展歷程,其三則是梳理核戰(zhàn)略的發(fā)展歷程。過去一直以為自己會從上述三個主題中選出一個率先動筆,不過世事難料,今天讀者們看到的這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坦克全圖鑒》就是本人編撰的*一部著作了。
我一直認為只有結合當時的技術水平、作戰(zhàn)地域、軍事理論水平等各方面因素來評價武器裝備才有意義。但若依照這種思路來編纂本書,就會遇到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同一時代可能有好幾種坦克面臨著相同的外部因素,那么應該在每個坦克的條目下都把時代、環(huán)境背景講清楚嗎?如果事無巨細地介紹的話,重復內容會很多;如果不詳細介紹,又容易讓人看不懂。我曾嘗試把背景因素的介紹*全納入各章的總論當中,這樣只需要寫一遍,但難免會讓讀者顛倒著看。*后的結果是,在介紹各個具體型號時,主要梳理與其緊密相關,對其起直接作用的背景因素;各章的總論則盡可能從整體上梳理一國坦克的技術路徑與運用理念的發(fā)展脈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會對比各典型型號的特點。
另外應當指出的是,本書并非憑我一人之力完成,而是一個十幾人的小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這些同志中,半數(shù)有軍工類院校的求學經歷,其他非科班出身者則大多有在國家級期刊上發(fā)表文章的經歷。他們在資料梳理和初稿撰寫方面貢獻良多,在此介紹一下部分同志,并對所有參與編撰工作的同志表示由衷的感謝:
劉寰,負責德國坦克一章;
江睿,負責日本坦克一章;
費牧豪,負責意大利坦克一章;
章宸瑞,負責美國坦克一章;
周宇,負責英國坦克一章;
郭歡,負責法國坦克一章;
楊海佑,負責蘇聯(lián)坦克一章。
另有梁智馥、湯皓然等同志不同程度參與全書的編纂工作,這本書的完成離不開上述諸位同志的辛勤努力。同時我也要感謝諸多前輩的指引,他們除了對本書提供直接幫助外,更主要的是對我個人在軍事研究和創(chuàng)作上提供了指引(排名不分先后):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信息學會常務理事付強;
《軍事系統(tǒng)工程》期刊總編楊勝大校;
32151部隊高*工程師蘇興;
原南京軍區(qū)政治部季寶立大校;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國防科普專委會秘書長、原解放軍出版社軍事科技編輯部主任張照華大校;
指揮與控制學會秘書長助理張俊文研究員;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吳日強教授;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機械工程學院火炮系副主任劉寧;
吉林大學副教授、中國航空學會直升機分會委員于顯利。
當然,本書中的疏漏和不足之處皆應由我一人負責,在此歡迎讀者朋友多提寶貴建議,或者單純來聊聊天談談自己的看法也是*好的?傊,希望各位能喜歡這本書。
謝佳鑫
謝佳鑫,退役軍人,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國防科普專委會委員、中國航空學會沈陽會員工作站航空科普專家?guī)斐蓡T,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慣性技術學會、吉林省兵工學會會員。先后參與中國科協(xié)、軍委某部軍事科普項目,曾受邀部分參與某輕型火力武器研發(fā)項目。
至今在《坦克裝甲車輛》《兵工科技》《航空知識》《艦船知識》等期刊發(fā)表文章十余篇。2024年10月在國*科技信息學會(軍委科技委主管)第十六屆學術年會中獲評高價值論文作者。另有武*研發(fā)成果論文投遞于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中國兵工學會聯(lián)合主辦的*一屆輕型火力打擊裝備發(fā)展論壇。
王濤,職業(yè)建模師,擅長武*裝備的3D建模,代表作有《中國古代兵*大百科》《二戰(zhàn)武*大百科:陸戰(zhàn)篇》《二戰(zhàn)武*大百科:海戰(zhàn)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