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詳細(xì)講解了臨床常用有效的100組中藥配伍藥對(duì),內(nèi)容包括每組藥對(duì)的單味藥藥性、功用、藥理研究、有效成分,以及藥對(duì)配伍的協(xié)同增效作用、藥對(duì)臨床應(yīng)用經(jīng)驗(yàn)等。本書融合傳統(tǒng)中藥理論與現(xiàn)代藥理學(xué),將用藥理論與臨床實(shí)踐緊密結(jié)合,不僅有助于提高中藥的治療效果,也為臨床用藥提供了科學(xué)的依據(jù)。本書適用于中醫(yī)藥臨床工作者及中醫(yī)藥專業(yè)學(xué)生參考閱讀。
第一章 解表類藥對(duì) 1
1 麻黃—桂枝 2
2 荊芥—防風(fēng) 4
3 辛夷—蒼耳子 5
4 蔥白—淡豆豉 7
5 菊花—桑葉 8
6 僵蠶—蟬蛻 10
7 柴胡—升麻 12
第二章 清熱類藥對(duì) 15
8 大黃—芒硝 16
9 石膏—知母 17
10 赭石—石膏 19
11 蘆根—淡竹葉 21
12 金銀花—連翹 23
13 天葵子—土貝母 26
14 魚腥草—金蕎麥 28
15 虎杖—紅藤 29
16 黃芩—黃連 31
17 黃連—梔子 33
18 黃柏—知母 36
19 黃芩—白術(shù) 38
20 廣藿香—豬膽粉 40
第三章 祛風(fēng)濕類藥對(duì) 43
21 蜈蚣—金錢白花蛇 44
22 威靈仙—葛根 46
23 海桐皮— 薟草 48
24 秦艽—晚蠶沙 49
25 全蝎—蜈蚣 51
26 地龍—僵蠶 53
27 川芎—蜂房 55
28 全蝎—蜂房 56
29 蜈蚣—當(dāng)歸 58
第四章 化濕類藥對(duì) 61
30 廣藿香—佩蘭 62
第五章 利水滲濕類藥對(duì) 65
31 螻蛄—蟋蟀 66
32 茯苓—豬苓 67
33 路路通—地龍 68
34 檳榔—茯苓皮 70
35 田基黃—垂盆草 72
36 浮萍—木賊 73
第六章 溫里類藥對(duì) 75
37 生姜—枳實(shí) 76
38 附子—肉桂 78
39 附子—干姜 80
40 附子—桂枝 82
第七章 理氣類藥對(duì) 85
41 陳皮—青皮 86
42 枳實(shí)—厚樸 88
43 香附—川楝子 90
44 延胡索—川楝子 92
45 柴胡—郁金 94
46 川楝子—路路通 96
47 小茴香—沉香 98
第八章 消食類藥對(duì) 101
48 麥芽—谷芽 102
49 雞內(nèi)金—三棱 103
第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類藥對(duì) 106
50 甘草—桔!107
51 款冬花—紫菀 109
52 制半夏—干姜 111
53 石菖蒲—遠(yuǎn)志 114
54 石菖蒲—制天南星 115
55 制半夏—茯苓 116
56 旋覆花—赭石 118
57 皂莢—白礬 120
58 威靈仙—制半夏 122
第十章 活血化瘀止血類藥對(duì) 124
59 赭石—牛膝 125
60 赤芍—牡丹皮 126
61 馬鞭草—王不留行 129
62 石打穿—?jiǎng)⒓呐?31
63 莪術(shù)—三棱 132
64 桃仁—紅花 134
65 五靈脂—蒲黃 136
66 澤蘭—益母草 138
67 乳香—沒藥 140
68 三七—血竭 142
69 水蛭—虻蟲 144
第十一章 安神平肝息風(fēng)類藥對(duì) 147
70 酸棗仁—柏子仁 148
71 龍骨—牡蠣 149
72 磁石—珍珠母 151
第十二章 補(bǔ)虛類藥對(duì) 154
73 黃芪—黨參 155
74 黃芪—桂枝 156
75 牡蠣—玄參 158
76 桂枝—人參 160
77 生姜—大棗 162
78 當(dāng)歸—熟地黃 164
79 熟地黃—白芍 165
80 當(dāng)歸—丹參 167
81 鹿角—巴戟天 169
82 附子—人參 170
83 玉竹—生地黃 172
84 麥冬—天冬 174
85 何首烏—淫羊藿 175
86 益智—補(bǔ)骨脂 177
87 菟絲子—枸杞子 179
88 山茱萸—山藥 181
89 淫羊藿—仙茅 182
90 蛇床子—石楠葉 184
91 肉蓯蓉—巴戟天 185
92 覆盆子—紫石英 187
第十三章 收澀類藥對(duì) 189
93 赤石脂—禹余糧 190
94 木蝴蝶—鳳凰衣 191
95 硼砂—烏梅 192
第十四章 其他類藥對(duì) 194
96 威靈仙—金錢草 195
97 雞內(nèi)金—白術(shù) 196
98 檳榔—沉香 198
99 女貞子—墨旱蓮 200
100 女貞子—續(xù)斷 201
參考文獻(xiàn)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