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儒學演化的歷史中,孔子之仁道常被禮制所遮蔽,被理學所誤讀,被儒術(shù)所異化。本書回到歷史現(xiàn)場與思想源流,重構(gòu)孔子作為教育革命家、人本主義者、仁道思想家的真實面貌。本書揭示禮崩樂壞背景下孔子思想的誕生與掙扎,進一步把孔子的人文、人本、人道和人才作為孔子仁道的核心思想體系,系統(tǒng)剖析其仁之精神在禮的張力中如何閃耀出人文光芒。
同時,本書分析了儒家中孔子之后諸儒對孔子仁道的發(fā)展與背離,厘清儒學從仁道走向術(shù)治的變遷脈絡(luò)。在全球化與思想再出發(fā)的今天,孔子的仁道為何仍能贏天下?這是一本發(fā)揚孔子真精神、弘揚華夏主義的思想之作,是一次重新認識儒家思想的探索之旅。
開篇語:什么是孔子的真精神?
孔子思想的真精神,長時期以來,被許多迷霧籠罩著,讓人看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孔子,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孔子對中華民族的真正貢獻所在,什么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消極的東西。
為何如此?究其原因,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個原因是孔子的思想原來沒有嚴整的體系的邏輯,沒有清晰明確的概念和定義,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蔡尚思先生談到自己幾十年研究孔子的心得時就指出,《論語》一書在中國古籍中最為雜亂,連我讀《論語》至今八十多年,也苦于無法完全知道哪幾句話是在哪一篇中。更容易引起人們誤解的,還在于《論語》本身實際上同時存在兩個主題,兩個中心:一個是以禮為中心的禮學體系,一個是以仁為中心的仁道思想體系。這兩個體系,被許多人解讀為是不可分割的,可以互補,可以互為表里,一體兩面,但實際上卻經(jīng)常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以禮為中心,以仁為中心,都各有合理的支撐的理由,容易讓人們看不到孔子真正的精華和真正的中心在哪里,因而產(chǎn)生各種誤讀。
第二個原因是人們在解讀《論語》等經(jīng)典時,附加了太多自己的見解,有些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延伸,有些則是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觀點解讀甚至曲解《論語》等經(jīng)典。比如,朱熹一生研究孔子并成權(quán)威大家,但批評者認為,雖然《論語》一次也沒有出現(xiàn)過理字,但他還是把理硬塞入《論語》,把孔子的思想理學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康有為解讀孔子的思想,他被史家批為有意把《論語》美化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民權(quán)書,主觀任意地抹殺任何證據(jù),甚至被斥為亂改古書原文的最大騙子。
第三個原因,是由于人們長期受到儒家經(jīng)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熏染,總把孔子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為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也把孔子本人理解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沒有分清孔夫子的教育思想、倫理思想及其實踐,與孔子從政思想和從政實踐的重大區(qū)別,或者以孔夫子的教育的偉大來抬高孔子的政治成就,或者把孔子思想長期被新統(tǒng)治者利用而導致的君主專制與孔夫子本人的思想混為一談,把二千多年來中國政治的停滯歸因于孔夫子的思想,甚至于極端者把孔夫子的思想斥為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的總根源而全盤否定。
總之,由于各種原因,孔子的思想,要么被全盤否定,要么被全盤肯定,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孔子思想的精華,什么是孔子思想中有時代局限的東西,什么是被人們歪曲誤解的東西,從董仲舒的漢儒至宋明儒,到胡適、魯迅和五四新文化運動,再到20世紀70年代的批孔運動,二千多年歷史中是一筆糊涂賬,缺乏一個中肯的精當?shù)氖崂砗头治,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因此,梳理孔子思想的邏輯、局限、精華,比較分析儒家后學對孔子思想的弘揚與偏離,顯現(xiàn)孔子思想中的真精神,是中國文化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任務(wù)。
葉自成,北京大學教授,華夏主義倡導者。1978198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獲學士、碩士學位。19852021年在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工作,1995年起為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2021年榮休。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外交系創(chuàng)系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戰(zhàn)略研究中心創(chuàng)建主任。主要著作有《以百姓心為心:老子政治哲學》、《治道:商鞅治秦與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緣起》、《中國大戰(zhàn)略》(中文、韓文、英文版)、《華夏主義華夏體系500年的大智慧》、《葉自成<老子>全解今帛簡本綜合版》、《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外交思想》、《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陸權(quán)發(fā)展與大國興衰:地緣政治環(huán)境與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地緣戰(zhàn)略選擇》、《對外開放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經(jīng)濟文化政治的開放及其正負效應(yīng)》等。
開篇語 什么是孔子的真精神?
第一章 孔子的時代:禮崩樂壞
一、西周禮制的三大支柱
二、禮崩樂壞:解構(gòu)中的西周禮制
三、魯國的禮崩樂壞
四、禮樂制度崩潰的三大原因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人文潮起
一、《尚書》中的民為邦本思想
二、《詩經(jīng)》中對自由平等的呼喚
三、周公的德
四、齊太公的天下
五、子產(chǎn)的仁
六、老子的道
七、師曠的民本和民可出君論
第三章 孔子思想的兩條線:禮與仁
一、孔子的人生
二、孔子思想中的禮
三、禮與孔子的思想
四、孔子思想中的仁
第四章 仁與禮的四種關(guān)系
一、禮高于仁,禮是仁的準則
二、仁高于禮,仁是體,禮是用
三、仁、禮并重,仁、禮不可分
四、小仁小禮重迭,大仁大禮矛盾,仁在后期高于禮
第五章 從復東周到棄東周:孔子的努力與失敗
一、復東周之夢:孔子的七次努力
二、棄東周:吾老矣,不復夢見周公
第六章 評管子:從禮制為中心到仁道為中心的轉(zhuǎn)折點
一、在齊一評管子: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二、在蔡二評管子:如其仁,如其仁
三、重評管子的邏輯:認可法家、棄東周、重仁道
四、禮多糟粕,仁是精華
第七章 孔子仁道之人文主義
一、重人性,遠鬼神
二、為仁由已,不否定天命
三、人的自然性與人的德性、理性
第八章 孔子仁道之人本主義
一、以人為本
二、從人本到民本:孔子的十民之業(yè)
第九章 孔子仁道之人道主義
一、父子之道:父慈子孝
二、夫婦之道:孔子的夫妻之謎?
三、兄弟之道:悌
四、朋友之道:誠信
五、君臣之道:以道事君
六、義利之道:見利思義
七、夷夏之道:四海兄弟
八、中和中庸之道:無過無不及,反極端
第十章 孔子仁道之人才主義:教育革命
一、教育革命之以德育人:君子與小人
二、教育革命之終生學習:君子修身之道
三、教育革命之學習方法:為師之學與社會之學
四、教育革命之有教無類
五、教育革命之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改革
六、教育革命之新編教材
七、教育革命之賢人政治
第十一章 禮學陰影
一、以天子定正義
二、以等級正名分:君君臣臣
三、父子之隱與禮治、人治
四、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
五、輕視勞動者與勞動
六、殺少正卯
第十二章 孔門弟子對孔子仁道的繼承與偏離
一、孔門弟子的傳承與三大背離
二、《大學》對孔子思想的發(fā)揚與三大誤導:置孔子于不孝
三、《中庸》對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和兩大背離:置孔子于不誠
第十三章 孟子對孔子仁道的發(fā)展、超越與背離
一、孟子對孔子仁道的七大發(fā)展與超越
二、孟子對孔子仁道的四大倒退
第十四章 荀子對孔子仁道的發(fā)展與偏離
一、荀子對仁道的九大發(fā)展
二、荀子思想的兩大倒退
第十五章 儒學變?nèi)逍g(shù):孔子仁道真精神是如何被后儒閹割的?
一、董仲舒:儒學變?nèi)逍g(shù)的大倒退
二、宋明理學、心學的大倒退
三、清儒顏元的反省和對儒術(shù)的批判
四、近代學者對儒術(shù)的批判
第十六章 棄東周,贏天下
一、孔子思想在中國:從獨尊孔子、批孔到批判性傳承
二、孔子思想贏東亞
三、孔子思想贏歐洲
四、孔子思想贏美國
五、孔子思想贏天下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