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001
總論
第一講刑法學概述·001
一、 刑法學的歷史和最新發(fā)展·002
(一) 清末刑法學的轉(zhuǎn)軌·002
(二) 民國時期刑法學的發(fā)展·003
(三) 新中國前三十年刑法學的主要成就·003
(四) 改革開放后刑法學的發(fā)展·005
二、 刑法學的基本內(nèi)容·007
三、 學習刑法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009
(一) 學習刑法學的理論意義·009
(二) 學習刑法學的實踐意義·011
第二講刑法概述·018
一、 刑法的概念、性質(zhì)和任務·018
(一) 刑法的概念·018
(二) 刑法的性質(zhì)和任務·020
二、 我國刑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022
(一) 革命根據(jù)地時期的刑法·022
(二) 新中國成立后刑事法律的初步發(fā)展·023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制定和頒布的過程·024
(四) 對我國《刑法》修訂的問題·025
三、 刑法的體系和解釋·032
(一) 刑法的體系·032
(二) 刑法的解釋·034
第三講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一)·039
一、 刑法的基本原則概述·039
(一) 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和內(nèi)容·039
(二) 確立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041
二、 罪刑法定原則·042
(一) 罪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沿革·042
(二) 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045
(三) 罪刑法定原則的內(nèi)容·047
(四)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精神·050
00刑法學名師講演錄·總論目錄00第四講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二)·055
(五) 如何貫徹罪刑法定原則·055
三、 平等適用原則·070
四、 罪刑相當原則·071
(一) 罪刑相當原則的基本含義和理論基礎·071
(二) 罪刑相當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確立和體現(xiàn)·071
第五講刑法的效力范圍·076
一、 刑法效力范圍概述·076
二、 刑法的空間效力·076
(一) 刑法空間效力的概念·076
(二) 我國刑法的空間效力·078
三、 刑法的時間效力·085
(一) 刑法的生效和終止·085
(二) 刑法溯及力的問題·086
(三) 刑法司法解釋的時間效力問題·096
第六講犯罪概述·103
一、 犯罪概念·103
(一) 犯罪概念的立法類型·103
(二) 犯罪本質(zhì)的理論分析·104
(三) 我國刑法的犯罪概念和特征·105
二、 犯罪的分類·114
(一) 犯罪的理論分類·114
(二) 犯罪的立法分類·117
第七講犯罪構成·119
一、 犯罪構成概述·119
(一) 犯罪構成理論沿革·119
(二) 犯罪構成的概念與特征·121
(三) 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122
二、 犯罪構成要件·123
(一) 犯罪構成的要件·123
(二) 犯罪構成的層次結(jié)構·124
(三) 犯罪構成的類型劃分·125
三、 犯罪構成與定罪·127
第八講犯罪客體要件·129
一、 犯罪客體要件概述·129
(一) 犯罪客體的概念·129
(二) 研究犯罪客體的意義·131
二、 犯罪客體的分類·131
(一) 犯罪客體在理論上的分類·132
(二) 犯罪客體在立法上的分類·135
(三) 犯罪客體的立法形式·136
三、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137
(一) 犯罪對象的概念·137
(二) 犯罪對象與犯罪客體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138
(三) 研究犯罪對象的意義·140
第九講犯罪客觀要件·141
一、 犯罪客觀要件概述·141
(一) 犯罪客觀要件的概念·141
(二) 犯罪客觀要件的特征·142
(三) 研究犯罪客觀要件的意義·142
二、 危害行為·143
(一) 危害行為的概念·143
(二) 危害行為的特征·146
(三) 危害行為的形式·148
(四) 危害行為與時間、地點和方法·152
三、 危害結(jié)果·153
(一) 危害結(jié)果的概念與特征·153
(二) 危害結(jié)果的種類·154
(三) 危害結(jié)果的地位與作用·156
四、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jié)果之間的因果關系·157
(一) 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概念·157
(二) 刑法上因果關系的特性·158
第十講犯罪主體要件·164
一、 犯罪主體要件概述·164
(一) 犯罪主體的概念·164
(二) 犯罪主體的基本特征·165
(三) 犯罪主體要件的意義·166
二、 自然人犯罪主體·166
(一) 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和內(nèi)容·167
(二) 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168
(三) 決定和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素·170
(四) 自然人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181
(五) 研究犯罪主體特殊身份的意義·184
三、 單位犯罪主體·185
(一) 單位犯罪的由來·185
(二) 單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186
(三) 單位犯罪的處罰及其法定刑的完善·188
(四) 單位犯罪與自然人犯罪起刑點的差異性·191
第十一講犯罪主觀要件·193
一、 犯罪主觀要件概述·193
二、 犯罪故意·193
(一) 犯罪故意的概念·193
(二) 犯罪故意的種類·194
三、 犯罪過失·198
(一) 犯罪過失的概念和特征·198
(二) 犯罪過失的種類·198
(三) 犯罪過失的認定·202
四、 犯罪動機與目的·210
(一)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概念·210
(二) 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關系·211
(三) 研究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意義·212
五、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213
(一)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213
(二)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214
第十二講排除犯罪性行為·222
一、 排除犯罪性行為概述·222
(一) 排除犯罪性行為的概念·222
(二) 排除犯罪性行為的種類形式·223
二、 正當防衛(wèi)·224
(一) 正當防衛(wèi)的概念和意義·224
(二) 正當防衛(wèi)的成立條件·225
(三) 正當防衛(wèi)中的特殊防衛(wèi)·229
(四) 防衛(wèi)過當及其刑事責任·230
三、 緊急避險·231
(一) 緊急避險的概念和意義·233
(二) 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234
(三) 避險過當及其刑事責任·238
(四) 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238
第十三講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一)·240
一、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概述·240
(一)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tài)的概念和范圍·240
(二)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tài)的本質(zhì)特征·243
二、 犯罪既遂·246
(一) 犯罪既遂的概念·246
(二) 犯罪既遂的類型·248
三、 犯罪預備·249
(一) 犯罪預備的概念和特征·249
(二) 犯罪預備的構成·250
(三) 犯罪預備的認定·251
(四) 犯罪預備的刑事責任·252
四、 犯罪未遂·253
(一) 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253
(二) 犯罪未遂的分類·256
(三) 犯罪未遂的存在范圍·258
(四) 犯罪未遂的刑事責任·259
五、 犯罪中止·259
(一) 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259
(二) 中止犯的刑事責任·262
第十四講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二)·264
六、 故意犯罪停止形態(tài)認定中疑難問題分析·264
(一) 自動放棄重復侵害行為是否成立犯罪中止·264
(二) 危險狀態(tài)下停止犯罪的形態(tài)·266
(三) 以低位犯罪代替高位犯罪的犯罪形態(tài)·270
第十五講共同犯罪·277
一、 共同犯罪概述·277
二、 共同犯罪的認定·279
(一) 不構成共同犯罪的情形·279
(二) 片面合意的認定·280
(三) 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的共同犯罪認定·283
(四) 共同犯罪成員的刑事責任認定·287
三、 共同犯罪的形式·290
四、 共同犯罪人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293
五、 部分共犯停止犯罪問題·299
第十六講罪數(shù)形態(tài)·301
一、 罪數(shù)形態(tài)概述·301
(一) 研究罪數(shù)理論的意義·301
(二) 罪數(shù)形態(tài)的基本特征·303
二、 一罪的類型·304
(一) 單純的一罪·305
(二) 實質(zhì)的一罪·305
(三) 法定的一罪·306
(四) 處斷的一罪·313
三、 數(shù)罪的分類·320
第十七講刑罰論(一)·321
一、 刑罰論概述·321
(一) 刑罰的概念與刑罰權·321
(二) 刑罰的功能與目的·322
(三) 刑罰的體系和種類·323
二、 刑罰裁量概述·337
(一) 刑罰裁量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337
(二) 刑罰裁量的原則·337
(三) 刑罰裁量中的情節(jié)·340
三、 累犯·344
四、 自首·348
五、 立功·352
六、 數(shù)罪并罰·354
(一) 數(shù)罪并罰的概念和特征·354
(二) 數(shù)罪并罰的相關疑難問題·361
第十八講刑罰論(二)·366
七、 緩刑·366
(一) 緩刑的適用條件·367
(二) 緩刑的考驗程序·367
(三) 戰(zhàn)時緩刑制度與一般緩刑制度·368
(四) 緩刑適用的相關疑難問題·369
八、 刑罰執(zhí)行制度·372
(一) 刑罰執(zhí)行的特征與原則·372
(二) 減刑·373
(三) 假釋·375
九、 刑罰消滅制度·378
(一) 刑罰消滅的事由·378
(二) 時效·379
(三) 赦免·381
分論
第一講刑法分論概述·383
一、 刑法分則體系·386
(一) 刑法分論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nèi)容·386
(二) 刑法分論研究的意義·387
(三) 刑法分則的體系和特點·389
二、 刑法分則的條文結(jié)構·392
(一) 罪狀·392
(二) 罪名·394
(三) 法定刑·396
三、 刑法分則的法條競合·398
(一) 法條競合的概念和特征·398
(二) 法條競合的適用原則·399
四、 刑法分則中的法律擬制與注意規(guī)定·403
第二講危害公共安全罪·407
一、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407
二、 放火罪·409
三、 破壞交通工具罪·412
四、 破壞交通設施罪·413
五、 盜竊、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危險物質(zhì)罪和非法持有、私藏槍支、
彈藥罪·415
(一) 兩罪的認定·416
(二) 持有行為的認定·418
六、 交通肇事罪·419
(一) 交通肇事罪的主體·419
(二) 交通肇事罪的主觀方面·420
(三) 交通肇事罪的自首認定·425
(四) 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427
(五) 交通肇事罪與類似犯罪·430
七、 危險駕駛罪·431
(一) 危險駕駛罪主觀方面的刑法分析·431
(二) 危險駕駛罪的出罪情形·433
(三) 危險駕駛罪與其他犯罪·435
(四) 危險駕駛罪客觀行為方式的立法完善·436
00刑法學名師講演錄·分論目錄00
第三講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一)·438
一、 偽造貨幣罪·438
二、 持有、使用假幣罪·443
三、 高利轉(zhuǎn)貸罪·448
(一) 對套取的認定·448
(二) 對高利標準的認定·449
(三) 對轉(zhuǎn)貸牟利目的的認定·450
(四) 用到期貸款進行高利放貸牟利的行為的定性·451
(五) 利用自有資金高利轉(zhuǎn)貸行為的認定·452
(六) 對于將貸款余額高利轉(zhuǎn)貸他人牟取非法利益行為的定性·452
(七) 對于內(nèi)外勾結(jié)高利轉(zhuǎn)貸牟利行為的定性·453
四、 騙取貸款罪·454
(一) 騙取貸款罪設立的必要性·454
(二) 騙取貸款罪的主觀方面·455
(三) 騙取貸款罪與高利轉(zhuǎn)貸罪、貸款詐騙罪·456
第四講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二)·458
五、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458
(一)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主體資格的認定·459
(二)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行為·459
(三) 委托理財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461
(四)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非罪的界定·463
(五) 非法集資相關問題的研究·463
六、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467
(一) 偽造票據(jù)行為的認定·468
(二) 變造票據(jù)行為的認定·469
(三) 偽造信用卡行為的認定·471
(四)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的罪數(shù)認定·472
七、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474
(一) 持有、運輸偽造的信用卡或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行為的認定·475
(二) 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行為的認定·477
(三) 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行為的認定·478第五講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三)·481
八、 內(nèi)幕交易、泄露內(nèi)幕信息罪·481
(一) 內(nèi)幕信息的概念和特征·481
(二) 明示、暗示他人從事交易活動行為的定性·484
(三) 內(nèi)幕交易利用行為的定性·485
(四) 泄露內(nèi)幕信息行為的定性·486
(五) 內(nèi)幕交易不作為行為的定性·487
(六) 內(nèi)幕人員的界定·488
(七) 內(nèi)幕交易、泄露內(nèi)幕信息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認定·491
九、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491
(一) 老鼠倉行為的界定·492
(二)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的司法認定·492
十、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495
(一)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的行為方式與罪數(shù)形態(tài)·496
(二)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的主觀方面·502
(三)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502
第六講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四)·506
十一、 洗錢罪·506
(一) 洗錢罪的構成要件·506
(二) 洗錢罪的刑事立法完善問題·510
第七講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五)·513
十二、 貸款詐騙罪·513
(一) 單位貸款詐騙行為的定罪處罰·513
(二) 貸款詐騙和貸款糾紛·515
(三) 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單獨或參與騙貸行為的定性·515
(四) 事后故意不歸還貸款行為的認定·518
(五) 以騙取擔保的形式騙取貸款行為的定性·519
十三、 信用卡詐騙罪·521
(一) 信用卡含義的確定·521
(二) 拾得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為的認定·523
(三) 惡意透支行為的認定·526
(四) 以詐騙、搶奪、侵占等手段獲取他人信用卡并加以使用
行為的定性·527
(五) 偽造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為的定性·528
(六) 使用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行為的認定·529
(七) 涉第三方支付方式侵財行為的認定·530
(八) 對盜竊信用卡并使用行為的理解·533
第八講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六)·534
十四、 保險詐騙罪·534
(一) 保險詐騙罪的主體的界定·534
(二) 對虛構保險標的的理解及相關行為的定性·537
(三) 冒名騙賠行為的定性·538
(四) 被保險人采用自損方式讓他人獲取保險金行為的定性·539
(五) 故意擴大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行為的定性·541
(六) 保險詐騙共同犯罪形態(tài)的認定·542
十五、 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的法律規(guī)制·543
十六、 侵犯知識產(chǎn)權罪·546
(一) 侵犯知識產(chǎn)權罪概述·547
(二) 假冒注冊商標罪·553
(三) 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557
(四) 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558
(五) 假冒專利罪·560
(六) 侵犯著作權罪和銷售侵權復制品罪·561
(七) 侵犯商業(yè)秘密罪·564
十七、 非法經(jīng)營罪·566
(一) 非法經(jīng)營罪的概念及構成要件·566
(二) 非法經(jīng)營活動的形式·567
(三) 信用卡養(yǎng)卡套現(xiàn)行為的刑法分析·571
第九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一)·573
一、 故意殺人罪·573
(一) 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573
(二) 故意殺人罪的認定·577
(三) 故意殺人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584
(四) 故意殺人罪的法定刑·586
二、 故意傷害罪·587
(一) 故意傷害罪的構成要件·587
(二) 故意傷害罪的認定·590
第十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二)·595
三、 強奸罪·595
(一) 強奸罪的構成特征·595
(二) 強奸罪的認定·600
(三) 強奸罪的法定刑·610
四、 猥褻兒童罪·612
(一) 在公共場所當眾的理解·612
(二) 情節(jié)惡劣的判斷·614
(三) 隔空猥褻·615
第十一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三)·617
四、 非法拘禁罪·617
(一) 非法拘禁罪的概念·617
(二) 非法拘禁罪中的結(jié)果加重犯和轉(zhuǎn)化犯的認定·617
(三) 綁架、拘禁索債型犯罪的認定·618
五、 綁架罪·627
(一) 綁架罪概述·627
(二) 綁架罪的認定·627
(三) 偷盜嬰幼兒行為的定性·630
(四) 職業(yè)綁手受雇控制被害人行為的定性·630
六、 拐賣婦女、兒童罪·633
(一) 拐賣人口犯罪概述·633
(二) 拐賣人口犯罪的構成要件·637
第十二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四)·640
(三) 拐賣婦女、兒童罪的司法認定·640
(四) 盜嬰醫(yī)生的罪與罰·642
(五) 我國懲治拐賣人口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643
七、 侮辱罪·650
八、 誹謗罪·652
(一) 誹謗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652
(二) 誹謗罪和侮辱罪的聯(lián)系·652
(三) 誹謗罪和侮辱罪的區(qū)別·653
(四) 網(wǎng)絡暴力行為的定性·654
九、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656
十、 重婚罪和破壞軍婚罪·657
十一、 虐待罪和遺棄罪·661
第十三講侵犯財產(chǎn)罪(一)·665
一、 侵犯財產(chǎn)罪概述·665
二、 搶劫罪·667
(一) 搶劫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667
(二) 轉(zhuǎn)化型搶劫的認定·673
(三) 搶劫罪加重情節(jié)的認定·675
第十四講侵犯財產(chǎn)罪(二)·681
三、 盜竊罪·681
(一) 盜竊罪的構成要件·681
(二) 盜竊罪數(shù)額的認定·685
(三) 盜竊罪既遂與未遂標準的認定·686
(四) 盜竊罪的處罰·687
(五) 對許霆案的幾點思考·687
(六) 盜竊罪司法解釋若干疑難問題解析·691
四、 詐騙罪·693
(一) 詐騙罪侵犯客體的界定·694
(二) 詐騙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695
(三) 詐騙罪客觀行為表現(xiàn)形式分析·696
(四) 詐騙罪與其他財產(chǎn)犯罪·708
五、 搶奪罪·710
第十五講侵犯財產(chǎn)罪(三)·712
六、 敲詐勒索罪·712
七、 侵占罪·713
(一) 侵占罪的對象·713
(二) 侵占罪的客觀特征·720
(三) 侵占罪與其他財產(chǎn)犯罪·722
第十六講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726
一、 妨害公務罪·726
二、 招搖撞騙罪·728
(一) 招搖撞騙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728
(二) 招搖撞騙罪與其他犯罪·729
(三) 招搖撞騙罪的處罰·729
三、 尋釁滋事罪·730
(一) 網(wǎng)絡謠言的刑法規(guī)制·730
(二) 處理虐童行為的應然路徑·731
四、 傳授犯罪方法罪·732
(一) 傳授犯罪方法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732
(二) 傳授犯罪方法罪的認定·732
(三) 傳授犯罪方法罪的處罰·733
五、 賭博罪·734
六、 開設賭場罪·734
七、 窩藏、包庇罪·735
八、 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735
九、 脫逃罪·736
(一) 脫逃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736
(二) 脫逃罪的犯罪形態(tài)·738
十、 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738
十一、 組織、強迫賣淫罪·739
十二、 協(xié)助組織賣淫罪·740
第十七講貪污賄賂罪(一)·742
一、 貪污罪·742
(一) 貪污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742
(二) 貪污罪的認定·744
(三) 貪污罪的處罰·746
二、 挪用公款罪·747
(一) 挪用公款罪的概念與構成要件·747
(二) 挪用公款罪共犯的認定·749
(三) 挪用公款罪的罪名轉(zhuǎn)化·749
(四) 挪用公款罪與貪污罪·749
三、 受賄罪·750
(一) 受賄罪的概念與對象·750
第十八講貪污賄賂罪(二)·755
(二) 新型受賄罪的認定·755
(三) 特定關系人受賄行為的認定·769
(四) 其他特殊情形的認定·769
(五) 國家工作人員受賄且瀆職行為的罪數(shù)形態(tài)分析·771
四、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772
(一)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概述·772
(二) 利用影響力受賄罪與斡旋受賄·775
(三) 關系密切的人的認定·775
五、 行賄罪·778
六、 對有影響力的人行賄罪·782
七、 單位受賄罪·783
八、 對單位行賄罪·784
九、 單位行賄罪·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