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中國古代目錄學經(jīng)典《別錄》《七略》展開深度探究。上編專題研究內(nèi)容豐富,從編纂問題切入,涵蓋背景、人員、結構、內(nèi)容及典籍征引等,全方位剖析其編纂特色;接著聚焦亡佚問題,梳理多種說法,考訂亡佚時間并探尋原因;還對不同輯本進行細致考證,分析構成、體例與訛誤,并針對《別錄》佚文辨?zhèn),以《列子書錄》等為例深入探討;最后研究其多元學術價值形成,從魏晉流傳到唐宋散佚,再到明清辨?zhèn)闻c佚文輯錄,展現(xiàn)學術價值演變脈絡。下編佚文匯編按六藝略、諸子略等類別,系統(tǒng)整理匯編兩書佚文,為研究提供珍貴資料。本書兼具研究深度與資料價值,既為學術界深入研究這兩部古籍提供全面成果,也為廣大讀者打開了解中國古代目錄學經(jīng)典的大門,是相關領域的重要參考。
從佚文碎片到學術地圖:首次整合編纂、散佚、輯本三重維度,重構《別錄》《七略》的學術生命史
後記
2015年,博士入學,爲了培養(yǎng)自身的文獻學素養(yǎng),便與王連龍師選定了被視爲中國文獻學源頭之作的《別録》《七略》作爲研究課題,它們是劉向、劉歆父子奉召校書的成果。劉氏父子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志,將漢時無序的典籍整理爲有序的定本流傳,在散亂的典籍間編織出中國最早的學術地圖。每當有人問我研究對象是什麼時,如果是與專業(yè)相關的人,我會説研究的是漢代目録學,如果是專業(yè)外的人,我常調(diào)侃自己研究的是漢代國家藏書。原本藉由《別録》《七略》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到中國早期的學術體系,但由於二書是校書的附屬品,前者爲敘録體,後者爲目録體,本質(zhì)上均是方便漢代帝王瞭解與查檢書籍,這就決定了他們先天具有工具書的屬性,易被整合替代,而同處漢朝的班固吸收《七略》編入《漢書》,帶來漢代典籍查找的便利性,不經(jīng)意間從替代性出發(fā)加速了二書的消亡。加之,漢世之後書籍種類多寡的變化、學術分類思想的演變等原因,二書終在宋代亡佚不見。幸運的是,古人不斷總結與反思文獻學方法,《別録》《七略》雖爲亡佚之作,但在目録學、版本學、?睂W等方面的價值不斷地得到了認可與肯定,至清代進入中國古代學術總結期後,又有清人輯録二書佚文,編爲輯本,爲研究提供了便利。
於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基於清代以及今人輯本,猶如偵探破解謎團般不斷在古注、類書等典籍中繼續(xù)尋找、考辨《別録》《七略》的斷句殘篇,撿拾漢代學術的碎片。寫作時常因爲一兩個文字記載的差異,不斷嘗試各種可能的訛誤路徑,尋找考證的邏輯缺環(huán),以確定最貼近原文的表述。在不斷地思考、論述、寫作中,這篇關於《別録》《七略》的研究成果終於在2019年冬畢業(yè)答辯後迎來了修改地短暫終結。
之所以稱爲短暫終結,是因爲在畢業(yè)後,我知道它還要繼續(xù)修改出版。投身工作後發(fā)現(xiàn),時間的安排多身不由己,因此書稿也是斷斷續(xù)續(xù)地在完善。直到2024年,修改接近尾聲。這本書稿歷經(jīng)博士期間的成稿,畢業(yè)後的修改,終於在2025年交付出版社,在這個過程中要感謝編輯給出的修改意見,得以讓本書順利出版。
20152025,十載光陰,文終成書。一路走來,要向我的父母以及所有幫助關愛我的老師、朋友表示感謝,感謝你們的陪伴與支持。行文至此,有一種與君相識,終有一別的感覺,不知何時還會再動筆與劉向、劉歆父子相遇,希望未來自己的學識有了足夠的積累後,能夠再次開啟新的研究篇章,繼續(xù)尋找被歷史風塵掩埋的漢代學術密碼。
乙巳年於牡丹江
胡宗華,歷史學博士,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現(xiàn)為牡丹江師范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漢語與文獻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參編過《南北朝墓志集成》《中國古代墓志研究》等專著。
目録
前言/1
上編:《別錄》《七略》專題研究
第一章《別録》《七略》編纂問題研究/3
第一節(jié)背景與參校人員問題/4
第二節(jié)成書結構問題/25
第三節(jié)內(nèi)容編纂問題/33
第四節(jié)典籍徵引問題/52第二章《別録》《七略》亡佚問題研究/66
第一節(jié)亡佚諸説概況/66
第二節(jié)亡佚時間考/69
第三節(jié)亡佚原因考/81第三章《別録》《七略》輯本問題研究/88
第一節(jié)洪系輯本考/88
第二節(jié)馬系輯本考/97
第三節(jié)姚系輯本考/104
第四節(jié)其他系/109第四章《別録》佚文辨問題研究/112
第一節(jié)《列子書録》辨僞問題/112
第二節(jié)《鄧析子書録》辨僞問題/127
第三節(jié)《韓非子書録》辨僞問題/134第五章《別録》《七略》多元學術價值形成問題研究/145
第一節(jié)魏晉流傳與目録體例的整合/146
第二節(jié)唐宋融入典籍後的散佚/150
第三節(jié)明清辨僞理論與佚文輯録的並重/155
餘論:近現(xiàn)代多元研究的融合/158
下編:《別錄》《七略》佚文彙編
凡例/163《別録》/165
一、 六藝略/165
二、 諸子略/214
三、 詩賦略/287
四、 數(shù)術略/291
五、 兵書略/293
六、 方技略/294
七、 其他/295《七略》/302
一、 輯略/302
二、 六藝略/327
三、 諸子略/359
四、 詩賦略/401
五、 兵書略/423
六、 數(shù)術略/433
七、 方技略/450
八、 其他/455
結語/460
後記/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