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愛的詮釋與指引
教育的基礎是愛。家庭教育作為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親子教育,其中愛的意義和價值,是學校教育和其他任何教育不可比擬也無法超越的。
上海某家庭教育機構的創(chuàng)始者和掌門人林志敏老師,積該機構團隊二十多年教育輔助和家庭療愈之實踐,融古今中外家庭教育之經典,緊扣現代社會信息化和少子化家庭教育之現狀,抓住家庭教育最根本之課題,展現于讀者面前的《我們會愛孩子嗎?化本能為智慧,破解親子養(yǎng)育迷思》,是一本集學術性、指導性和實操性于一體,深入淺出、生動具象、清新可讀的好書。
全書四大板塊圍繞愛的誤區(qū)愛的傷害愛的正解愛的踐行,從當下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入手,步步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曲徑通幽。
作者選取了四個典型案例貫穿全書: 不肯入睡的孩子(阿泉)、掛在脖子上的孩子(曦曦)、異國逃學回家的孩子(李磊)、不能被提問的孩子(晨晨)。分門別類、由表及里、絲絲入扣,分析解剖了其父母如何在愛的動機和名義下,自覺不自覺地對孩子造成的誤解和傷害,并提出了正確了解、教育孩子的理念態(tài)度和方法路徑。
本書最大的特色和亮點有三: 一是接地氣。作為學術著作,它擺脫了學理邏輯的象牙之塔,直面現實焦點,實話實說。二是可實操。便于讀者自我反思、對號入座,認知病癥所在和對癥處方,并直接付諸行動。三是能悅讀。行文風格一如林老師的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灑脫隨和、睿智幽默、妙趣橫生,如聞智者一席談!
因此,我以為此書既可以為我國新時期家庭教育學術寶庫增光添彩,也適合作為家庭教育指導者的培訓讀物,更適宜作為家長學校的教材供廣大家長學習使用。它可以告訴天下為人父母者和祖輩家長: 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應該如何科學和有效地去愛,方能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成就幸福人生。
本人退休居滬后,與志敏老師同道,相處相知二十余年。他的好學不倦、銳意進取、熱心公益事業(yè)的精神,讓我受益良多。為祝賀他的新著出版,并與同仁交流,特寫了如上文字。
(譚虎,中國教育學會專家?guī)鞂<,教yu部關工委家庭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地方教育史研究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兼職教授、特聘專家。)
推薦序二 愛孩子是個大學問
人類以組建家庭的形式展開生活是文明與進步的標志,因而,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組織就具備了情感撫慰、安全互助、生命延續(xù)、兩性生活、經營建設等多種責任和功能,而其中的生兒育女、優(yōu)化生命就成為更為重要的職能,賦予了家庭中長輩教育后代的職責。盡管工業(yè)革命后出現了大規(guī)模的學校教育,但家庭特有的教育功能仍然不是學校能替代的。家庭文化、家庭生活、家人關系與家長言行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處世方式與生活態(tài)度,決定了后代的人生質量。人類教育發(fā)展到現在,一個被證明了的經驗與教訓就是: 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體系造就不出幸福的、高素質的國民。
有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幾乎盡人皆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個名言似乎只賦予了語言學的美感和教育學的感召,而當今我國的教育現實面前卻另有意味: 家庭成了孩子繼續(xù)完成學校作業(yè)的第二所學校,家長只行使養(yǎng)育孩子之職,很少認識到身正為師的教育之責。學校教師的專業(yè)化固然重要,作為第一任老師的家長若把孩子教育得人倫不通、生活無能,第二任的學校老師就是使出渾身解數也難以把他改變成人見人愛的優(yōu)秀孩子?梢姡鳛槿松谝凰鶎W校的家庭、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其作用無以替代。我國未成年人口達三四個億,他們身后的父母與祖輩家長,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這個巨量的人群,其素質與教育作用,事關國家治理與教育現代化。
現實的家庭教育如何,當下許多孩子的啃老、躺平、不婚、不育等現象,都能找到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成因,找到太多太愛孩子又不懂如何愛孩子的家長身影。讓愛有理性、有智慧,既需要法的支撐與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如作者所在機構這樣的社會組織的親力親為。
2025年是中國近代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先生1925年所著的《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兩本書出版一百周年,這兩本書是中國現代兒童教育、家庭教育中國化、科學化、大眾化起點的重要標志。林志敏先生的這本書在百年后與其呼應,陳鶴琴老人似乎仍在強調: 家庭是每個人的幸福原點,家庭教育是每個人受教育的起點,家庭教育這門學問,就是一個人學習與實踐的必修課。但愿這本書讓廣大家長領悟到科學的愛子智慧,造福社會。
(趙剛,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家長與教師合作管理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與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
推薦序三 抓準一個愛字,深掘深探
認識林志敏先生,是在近二十年來全國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開展的多次研討會上。他在上海某社區(qū)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和培訓工作,成立了以齊家為核心理念的宗旨明確的機構,傳播家庭教育知識與經驗,開展對問題兒童的個案咨詢,指導家長提升教育素質,以理論探索和實踐指導,為民間家庭教育事業(yè)作出可貴的探索。每次的研討會上,他都有新的學術論文發(fā)表。
我作為家庭教育工作的同路人,對林先生的認真、執(zhí)著、求真、求實的精神心存敬意。2017年我還陪同全國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原副理事長譚虎先生參觀了機構本部,與全體工作人員作過學術交流。
最近林先生總結了機構多年來的工作實踐,撰寫出版《我們會愛孩子嗎?化本能為智慧,破解親子養(yǎng)育迷思》這本書,針對我國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種種觀念、方法,溯流探源,循苗尋根,抓準一個愛字,深掘深探。從會不會愛孩子的討論中,查找愛的誤區(qū),指出愛的傷害,闡釋愛的正解,指導愛的踐行。
愛是一種需要認真學習和感悟的高階智慧與情感,它與責任密不可分,時代的進步與變遷在促進愛成為智慧與藝術的完美結晶,怎樣讓家長大眾在學習愛孩子的家庭情感建設中自我成長,在為問題家庭的療愈中建構美好人生?在這部著作中,既有較深入的理論探索,又有緊隨其后的生動實例,做到了有理有據。這對于有志從事家庭教育指導的工作者和渴求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方法的家長們,都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黃滄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廣東省關工委特約研究員。)
林志敏,1957 年生,農場知青,1984 年回滬進廠。罹患癌癥后感悟人生,參與創(chuàng)立上海癌癥俱樂部。后于《上海畫報》廣告部工作,縱覽社會,領悟到幾乎所有問題的肇始與答案都歸因于人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于是,跟隨陳詠聲、陳科美、萬云英等多位學者自學相關理論、課程,設立如何在游戲中培養(yǎng)兒童的交往能力實驗課題進入幼兒園,開展獨立研究,進一步發(fā)現影響兒童早期成長及一生的關鍵,在于家庭內部固有的場的趨勢,即家庭成員間情感交互作用的信息方向。
自 2000 年起,以家庭教育為抓手介入家庭,倡導以我國經典與先進理論有機結合的終身成長全人賦能理念,實施場的正向干預,構建以家庭健康成長為目標的村落式生態(tài)群。二十多年來,在社區(qū)陪伴家庭,實施個案輔助和組織各類工作坊,積累了大量案例并進行理論歸納,曾在《中國家庭教育》 等學術刊物發(fā)表了《試論推動家庭現代性家庭教育的性質與任務》《家庭治療與家校聯(lián)合》《試以全人看家庭家庭教育全人視野實務簡記及其原理淺析》《教育,必須讓家庭歸位》等十余篇學術論文,創(chuàng)立了以愛為導向的家庭范疇內全息化全人教育范式,得到了眾多家庭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肯定。
現為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會員(第二屆理事),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美國全美家庭關系委員會(NCFR)會員。
推薦序一愛的詮釋與指引 譚虎/1
推薦序二愛孩子是個大學問 趙剛/1
推薦序三抓準一個愛字,深掘深探 黃滄海/1
開頭的話我很想愛自己的孩子/1
第一章愛的誤區(qū)/3
第一節(jié)動機的誤區(qū): 為了孩子好,就是愛孩子/5
第二節(jié)情感的誤區(qū): 喜歡、牽掛孩子,就是愛孩子/14
第三節(jié)方法的誤區(qū): 為孩子付出,滿足孩子,就是愛孩子/20
第四節(jié)結果的誤區(qū): 接納孩子的不好,就是愛孩子/26
第二章愛的傷害/37
第一節(jié)情感發(fā)育的傷害: 天性的破壞/40
第二節(jié)智能發(fā)育的傷害: 思維的攪擾/50
第三節(jié)責任建立的傷害: 心志的腐蝕/66
第四節(jié)全人成長的傷害: 胸懷的衰弱/82
第三章愛的正解/115
第一節(jié)誤區(qū)的矯正: 走出意識的迷宮/117
第二節(jié)傷害的療愈: 仰望未來的期盼/135
第三節(jié)成長的土壤: 獲得最佳的養(yǎng)分/151
第四節(jié)生命的陽光: 營造一生的保障/162
第四章愛的踐行/171
第一節(jié)愛的尊重: 內在心靈的互動/174
第二節(jié)愛的理解: 美善情感的呵護/185
第三節(jié)愛的管教: 公正判斷的寬容/197
第四節(jié)愛的引領: 全人影響的優(yōu)化/213
未了的話/225
歸攏設問/225
提要再提/226
再講一個故事/228
后記/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