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老照片》第一六〇輯共有十五篇文章。舊事重溫中,著名學者葛劍雄回顧了六十多年來自己所做的書房夢和各階段讀書藏書的場所,書房條件的逐漸改善體現(xiàn)了作者學術道路的精進歷程,也可窺見各時期中國人的居住狀態(tài)。本輯另外三篇文章分別講述志愿軍老戰(zhàn)士回憶當年空中肉搏戰(zhàn)的經(jīng)歷;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在香港醞釀發(fā)動起義,開展護產(chǎn)工作的歷史;紅色經(jīng)典形象白毛女之父李滿天的一些生平故事。人與攝影三篇文章,一篇從一臺老相機開始,講述了韋祖珍的戎馬生涯,一篇是攝影師郭建良的攝影習作誕生記,另一篇聚焦近代來華攝影師沙為地和他所拍攝的照片。人生況味三篇文章,故事發(fā)生地點分別涉及延安、長沙、北京等城市,分享了特定年代的歷史故事。名人一瞬三篇文章,分別以珍貴老照片講述了煙臺名士倪顯庭的生平和在當?shù)氐慕挥巍?937年陳誠浙江行剪影。故時風物一篇文章帶領我們撥開歷史迷霧,探尋塵封百年的鎮(zhèn)江潤州中學的歷史。私人相簿兩篇文章,分別滿懷深情回憶了母親和奶奶。
編輯推薦:
連續(xù)出版28年,《老照片》叢書以求真求實為出版宗旨,是平民參與歷史敘述的平臺。
名教授的書房夢,幾十年間幾經(jīng)輾轉,終于如愿為藏書覓得納置空間;追尋名人身影,一臺老相機折射出韋祖珍的戎馬生涯;撥開歷史迷霧,探尋塵封百年的鎮(zhèn)江潤州中學的歷史;普通人的私家歷史,作者分享母親幾十年間陸續(xù)養(yǎng)育七個子女的艱辛、對工作的熱愛,以此淚祭母愛……
攝影之于歷史
趙祥斌
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曾說,每個時代不僅要重寫歷史,更要重新發(fā)明見證歷史的方式。攝影術發(fā)明以來,照片作為見證歷史的載體,已經(jīng)深刻地重構了歷史記憶,改變了人們對歷史的感知,乃至對影像史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相對于文字、繪畫、雕塑或多或少的主觀性創(chuàng)作,攝影雖有主觀意志,但所攝取的是客觀的、全息的。眾所周知,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語)被奉為攝影圭臬,從攝影術的角度來說,這種瞬間可以被解讀為光線、構圖與感情相一致的瞬間(木村伊兵衛(wèi)語)。而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決定性瞬間在于攝影作品所呈現(xiàn)的信息,在于其纖毫畢現(xiàn)。
本輯介紹了三位攝影者晚清來華的德國攝影師沙為地(Herman Salzwedel),共和國少將、攝影愛好者韋祖珍和當代攝影家郭建良。他們的攝影作品跨越百年,攝影者和所攝者多在歲月流轉中物去人非,但留存的歷史信息是永恒的。如沙為地定格的19 世紀80 年代的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韋祖珍拍攝的沖鋒中的解放軍戰(zhàn)士、郭建良構建的聊天老婦組圖。如今看來,這些老照片宛如歷史的肉身,將一個個凝固的瞬間活化成一幕幕可感知、可觸摸的歷史場景。
甚至可以說,當快門按下的那一刻,鏡頭里的一切就成了歷史,而照片本身便擁有了獨立話語,閱讀者會從中汲取不同且獨特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又是客觀且平等的。本輯發(fā)表了馮杰、白中琪的文章《1937 年:陳誠浙江行剪影》,1937 年3 月時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的陳誠回老家青田省親,一路攝影不斷,其間不乏名人相隨,如葉挺、張發(fā)奎,也有諸多愛國民主人士,如黃琪翔、劉斐、郭秀儀。他們相聚合影,平靜淡然。而四個月后,他們爭先恐后走向御侮戰(zhàn)場,其后又分道揚鑣。這組剪影,呈現(xiàn)的不僅是軍政要人、知名人士的面貌,也反映了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曾有過的短暫寧靜。當然照片所記載的不限于此,還透露出或掩藏著其他什么信息,則見仁見智了。
如今,很多電子產(chǎn)品附有攝影功能,攝影隨時隨地,拍照、錄像不再有門檻。照片這種紙質(zhì)呈現(xiàn)的影像,也多被電子相冊所取代,但通過攝影定格瞬間、保存記憶、記錄歷史,依然無法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