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科學超越了學術領域,成為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決定性力量?是什么讓我們從認知迷霧中走向理性,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是什么在啟蒙時代的激蕩中,重塑了人類的世界觀與社會秩序?
本書細致入微地描繪了科學與文化、宗教、政治復雜交織的情形,揭示了科學不僅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研究,更是現(xiàn)代性構建中的核心力量,并勾勒出一幅廣闊的歷史畫卷,呈現(xiàn)了科學如何塑造當今世界的面貌,以及那些深遠的思想與事件如何引領我們來到今天。透過本書,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現(xiàn)代世界的根基,了解科學如何成為人類文明的燈塔。
★本書深入剖析科學與現(xiàn)代性如何彼此構建,解析何為理性與感性,以及何為物質的本質;
★本書將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置于同一視野,探討自然科學與道德人文科學的關系,呈現(xiàn)了一部真正跨學科的現(xiàn)代知識史;
★本書語言嚴謹、論述清晰,將深奧的理論與生動的實例結合,是理解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科學概念與思想流變不可或缺的工具。
斯蒂芬·高克羅杰(Stephen Gaukroger),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科學史學者,悉尼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其著作被譯為中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多種語言,強調科學與哲學、文化和社會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代表作有《科學文化的興起:科學與現(xiàn)代性的塑造(12101685)》。
褚平,1977年考入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得西方哲學專業(yè)碩士后留校任教。曾作為訪問學者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進修一年,回國后又赴美求學。在國內發(fā)表過西方哲學著作及多篇哲學論文,并與他人合譯《理由與求知》,在美期間翻譯了多部著作,如《亞當·斯密的政治學》。
導言
第一編
1.理解的二元性
理性的位置
系統(tǒng)性知識
理性與感性
對理性的挑戰(zhàn)
確定性的邊界
理性的解析
2.對物質本質的反思
對機械論的反思
化學成分
化學元素
生命力
力的統(tǒng)一性
自然化
第二編
3.人類學醫(yī)學
人類學醫(yī)學的觀念
物質與敏感性
醫(yī)學哲學家
社會醫(yī)學
感性的終結
4.哲學人類學
形而上學與心理學
語言與藝術
經(jīng)驗的形成
人類學解釋的合理性
5.人類自然史
分類問題
人類學與自然史
比較解剖學
比較地理學
比較史學
6.社會算術
蜜蜂的寓言
道德的自然化
日常生活的量化
普通人
第三編
7.宗教的自然化
理性的局限
基督教的歷史化
教義的歷史化
宗教的進化
審美人文主義與自我修養(yǎng)
結論
引用文獻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