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愛瑜伽是印度古典瑜伽中的重要流派,強調(diào)奉獻與虔愛。在瑜伽哲學中,公認更普適且更輕省的解脫之道就是信守與實踐奉愛瑜伽。因為奉愛與虔信順應了人的天性,對祖先、對英雄、對宇宙自然的崇拜更是扎根于人性的深處。適當?shù)剡\用這種天性,人將逐漸獲得靈性智慧。
本書作者斯瓦米·辨喜一生致力于印度的宗教和社會改革,在他看來,奉愛精神除了能給個人帶來解脫之外,還是印度人民樹立民族自信、爭取自由獨立的重要思想武器,同樣也是消弭宗教和民族間沖突、實現(xiàn)世界和平的途徑。
1、奉愛瑜伽以愛為核心的主旨思想可引領(lǐng)實踐者去愛內(nèi)心中的神圣自我,借此獲得認同感和價值感,為被消費主義裹挾的現(xiàn)代人提供了精神錨點。
2、通過愛而非邏輯認知真理的靈性成長路徑,可打開另一種理解世界的維度。
3、印度哲學家辨喜關(guān)于奉愛瑜伽的闡釋初次結(jié)集出版,同時具備哲學專著的理論深度、習練手冊的實用功能以及宗教文學的審美價值。
4、采用精裝圓脊雙封面設計,宜閱讀也宜收藏。
斯瓦米·辨喜在歐美地區(qū)傳道之初,就與他的美國朋友斯特底先生開始翻譯拿拉達的《奉愛經(jīng)》,與此同時,他還多次論及與之類似的一部基督教經(jīng)典《模仿基督》,并引導印度教的信徒們?nèi)ラ喿x與研習。時機成熟后,他便全面展開了關(guān)于奉愛瑜伽的系列演講。
其實,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奉愛實乃一切宗教的靈魂,是人神關(guān)系的根本表達,宗教所散發(fā)出來的所有詩性的光輝與洋溢的激情皆緣此而生;若離乎此,宗教將不再是宗教,而成了單純的靈修團體或哲學流派。這類團體與流派于世界各地所存甚多,但它們并不構(gòu)成宗教。另外,就宗教本身而言,若無人神之間的奉愛關(guān)系,所有的儀式與圣器、所有的唱誦與贊美俱成無聊的自欺,宗教內(nèi)在的魅力亦將蕩然無存。這一點在各大宗教中均有體現(xiàn),在一神教傳統(tǒng)中尤為鮮明。
辨喜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場合都曾講解過奉愛這個主題,這些極為成功的演講,其內(nèi)容被他的門徒記下,成了他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即《奉愛瑜伽》一書。
有位名叫威爾寇克斯的女士與丈夫曾出于好奇而邁入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的講演廳,聽了一場辨喜的演講。她是這樣回憶當時情境的:
感覺自己被提升到了一種極為純粹、極為有力、極為美妙的境地。我們著魔一般坐在那里,幾乎是屏息聆聽,直至最后演講結(jié)束………我不是來讓你們接受新的信仰,他說,我要你們保持原來的信仰,我要讓循理會信徒成為更好的循理會信徒,長老會教友成為更好的長老會教友,唯一神教派教徒成為更好的唯一神教派教徒。我要教會你們活出真理,啟示內(nèi)在靈魂之光。他把信息帶給人們,給事功者以力量,給婦女以思想,給藝術(shù)家以靈感,滲透在妻子與母親、丈夫與父親心中的是更全面和神圣的對于義務的理解。
辨喜的古魯羅摩克里希那曾指點人們,在卡利時代,最好也是最輕省的解脫之道就是信守與實踐奉愛瑜伽。行動與智慧之路所要求的全然棄絕與不執(zhí)精神,唯擁有極強的意志力和天賦之人方能實現(xiàn);而奉愛之路則不然,它合乎人的天性,而且其層遞性也構(gòu)成了通往最終解脫的很好階梯。奉愛與虔信乃人之本性,對祖先、對英雄、對整個宇宙的造物主的崇拜更是扎根于人性的內(nèi)部!读_摩克里希那奧義書》中提到,即便燧石沉于水中一千年,火焰也仍然隱藏在它的內(nèi)部,只要給其撞擊的機會,火花就會濺出。人對神的愛亦如火焰藏之于石、果實藏之于花,實乃天性。只要適當?shù)剡\用這種天性,便可以讓人逐漸步入靈性的輝煌之境,這就是奉愛瑜伽的依據(jù)。
斯瓦米·辨喜(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印度近代著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創(chuàng)立了羅摩克里希那傳道會和不二論道院,一生致力于印度的宗教和社會改革,影響了甘地、泰戈爾、阿羅頻多等思想家。他也是將吠檀多哲學及瑜伽傳播到西方的第一人,被歐美人譽為雷霆般的雄辯家。身后有全集九卷傳世。
譯者簡介:
富瑜,浙江大學哲學博士,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訪問學者。國際期刊Interreligious Studies and Intercultural Theology責任編委、國際期刊Sophia、Journal of Ecumenical Studies審稿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級哲社課題若干項,在美國出版專著1部。中文譯著4部,發(fā)表A&HCI期刊、CSSCI核心期刊論文等20余篇。
導讀:醉情歡歌的奉愛瑜伽 /聞中
第一章 奉愛瑜伽
奉愛的定義
自在天的哲學
靈性覺悟是奉愛瑜伽的目標
對古魯?shù)男枨?/p>
弟子和古魯?shù)馁Y格
化身導師和道成肉身
曼陀羅唵的語言和智慧
崇拜替代物或形象
擇神之道
方法和途徑
第二章 至上奉愛
預備性棄絕
奉愛者的棄絕來自愛
奉愛瑜伽的自然狀態(tài)和要訣
愛的形式
博愛以及如何走向臣服
上知與愛是合一的
愛的三角形
愛神就是其存在的證明
神圣之愛的人間表達
結(jié)語
第三章 奉愛瑜伽演講集
合一性乃宗教之目標
自由的靈魂
一個存在,多種形式
奉愛(其一)
奉愛(其二)
吠檀多思想
吠檀多的使命
印度圣人
實踐奉愛瑜伽
真正的知者
平靜
安住在自我里
有身解脫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