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清代文人官員樓汝同撰寫的日記。樓汝同為晚清官員、文人,今存《惜分陰軒日記》稿本一部,藏于清華大學圖書館。《惜分陰軒日記》起于光緒十年(1884),止于宣統(tǒng) 三年(1911),記錄了作者近三十年的仕宦和生活情況,極少有輟筆間斷,共計約九十萬字。日記內(nèi)容為研究清末政治、科技、思想、民俗、日常生活等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參考, 如河道、漕運等科技史,清末捐官的政策、途徑、金額,以及中西思潮劇烈碰撞的時代背景下文人官員面對西學的心態(tài)等。
《惜分陰軒日記》,清樓汝同撰。樓汝同(1858?),字子樂,浙江杭州人。光緒十一年(1885)以附貢報捐管河通判入仕,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累遷山東候補道員!断Х株庈幦沼洝菲鹩诠饩w十年(1884),止于宣統(tǒng)三年(1911),記錄了作者近三十年的仕途和生活情況,其間鮮有輟筆中斷,內(nèi)容涉及河運、官場、氣候、醫(yī)療、交通、教育、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共計百萬余字!断Х株庈幦沼洝穬H以一部稿本存世,藏清華大學圖書館,屬稀見文獻,多年來幾乎無人問津,2019年才影印出版,至今方整理點校完畢,尚未在相關研究中得到利用,文獻價值有待發(fā)掘。茲就其中有關河政、捐納、日常生活、醫(yī)療及氣候等方面的史料價值略作說明。
一
《惜分陰軒日記》內(nèi)容最富特色之處在于對清末運河河政工作的翔實記載。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南糧北運的要道。尤其是明清兩代,京城極度依賴南方的糧食供給,廩官餉兵,一切仰給漕糧。是漕糧者,京師之命也(清)陸耀《切問齋文鈔》卷十七,清乾隆刻本。。大運河的漕運通塞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糧食安全,是為經(jīng)濟、政治之命脈。樓汝同于光緒十一年報捐管河通判,分發(fā)東河,在開封需次三年,光緒十四年(1888)實授山東運河道下河通判,光緒二十三年(1897)改上河通判,光緒二十五年(1899)升運河同知,光緒二十六年(1900)一度代理山東運河道員。按照清代制度,河政官員為朝廷專設,河政系統(tǒng)最高級別為河道總督,督下設道,道下設廳,廳下設汛、閘等。樓汝同所在山東運河道隸屬河南山東河道總督(簡稱東河總督),所任通判、同知皆屬河政體系中廳一級,通判秩正六品,同知秩正五品。運河道通判、同知都是親臨一線的官員,負責催趲漕船、閘壩堤岸維修、疏浚河道,并管理下轄汛、閘官吏據(jù)《清通典》:凡河務自管河同知以下為專司,知縣為兼職,各掌沿河堤堰、壩閘歲修、搶修及挑浚淤淺,引導泉流,并江防、海防各工程。同知、通判總理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分汛防守。引自(清)嵇璜等《皇朝通典》卷三十三,光緒八年浙江書局刊本。,宗旨是為保證漕運通航。光緒二十七年,朝廷宣布廢止漕運,樓汝同之任職正歷經(jīng)了古代運河漕運走向衰亡這一特殊歷史時段。
........
樓汝同(1859?),浙江仁和人。光緒十一年(1885)以貢生報捐管河通判入仕,累升山東道員,有文名。
付佳,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現(xiàn)任職清華大學圖書館科技史 暨古文獻研究所,已在《文學遺產(chǎn)》《人文雜志》《中國學術》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都軼倫,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現(xiàn)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已在《文學評論》 《文學遺產(chǎn)》《文獻》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前言
點校說明
光緒十年(1884)甲申
光緒十一年(1885)乙酉
光緒十二年(1886)丙戌
光緒十三年(1887)丁亥
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
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
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
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
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
光緒十九年(1893)癸巳
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
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
光緒二十二年(1896)丙申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
光緒二十五年(1899)己亥
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
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
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
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
光緒三十一年(1905)乙巳
光緒三十二年(1906)丙午
光緒三十三年(1907)丁未
光緒三十四年(1908)戊申
宣統(tǒng)元年(1909)己酉
宣統(tǒng)二年(1910)庚戌
宣統(tǒng)三年(1911)辛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