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國際背景、國內政策和青海省的地方實際出發(fā),深入分析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從碳達峰、碳中和的理論溯源和基礎入手,在全面回顧大量碳達峰、碳中和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根據黨中央決策部署科學闡述了實現雙碳目標的科學內涵,以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論述了青海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條件,系統(tǒng)分析了青海省碳排放量、碳排放驅動因素、碳排放情景預測及增匯減排潛力并預測出青海省碳減排變化趨勢,提出青海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路徑及保障措施,為青?茖W有序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政策依據。
立足國家戰(zhàn)略與高原特色,構建理論溯源-定量分析-路徑創(chuàng)新三位一體的雙碳實踐體系,為青藏高原生態(tài)優(yōu)先型碳中和提供科學決策范本
趙玲,博士,教授,青海大學財經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先后主持參與1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科研項目。主持并完成多項國家社科項目、青海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出版學術專著2本、參與出版4本專著,主編1本教材、參編4本教材。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
吉敏全,青海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技術經濟與項目評價、創(chuàng)新政策、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等相關研究。近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持、參與完成國家級課題10余項,省部級及其他課題20余項。研究成果獲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1 緒 論001
1.1 研究背景004
1.1.1 國際研究背景004
1.1.2 國內研究背景005
1.1.3 青海省研究背景007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009
1.2.1 研究目的009
1.2.2 研究意義011
1.3 研究方法014
1.3.1 文獻分析法014
1.3.2 定量研究法014
1.3.3 因素分解法014
1.3.4 比較分析法014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015
1.5 研究技術路線016
1.6 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017
1.6.1 拓展我國碳排放研究的省級區(qū)域范圍017
1.6.2 創(chuàng)新性地從碳源和碳匯雙重角度探究碳減排潛力017
1.6.3 首次從三次產業(yè)角度研究青海省碳排放問題017
1.6.4 首次從三次產業(yè)角度揭示青海省碳達峰狀態(tài)018
2 理論溯源與研究綜述019
2.1 概念界定與基礎理論021
2.1.1 概念界定021
2.1.2 理論溯源026
2.1.3 學術理論029
2.2 實現雙碳目標的科學內涵035
2.2.1 雙碳目標的重大意義035
2.2.2 雙碳目標的科學內涵040
2.2.3 雙碳目標的政策框架045
2.2.4 雙碳目標的未來政策安排048
2.3 基于文獻分析的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研究現狀051
2.3.1 文獻發(fā)表及引用情況053
2.3.2 研究行業(yè)特征054
2.3.3 研究區(qū)域055
2.3.4 研究方法055
2.3.5 研究主題056
2.4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研究現狀述評057
2.4.1 研究產業(yè)特征述評057
2.4.2 研究區(qū)域述評058
2.4.3 研究方法述評058
2.4.4 研究主題述評060
2.5 未來研究展望061
2.5.1 文獻研究結論061
2.5.2 研究啟示062
2.5.3 未來研究方向建議064
3 青海省經濟發(fā)展及能源消費現狀分析067
3.1 青海省經濟發(fā)展現狀069
3.1.1 青海省經濟總量及增速071
3.1.2 青海省產業(yè)結構總體現狀072
3.1.3 青海省第一產業(yè)現狀074
3.1.4 青海省第二產業(yè)現狀085
3.1.5 青海省第三產業(yè)現狀091
3.1.6 青海省第二、第三產業(yè)融合現狀099
3.2 青海省能源消費現狀100
3.2.1 青海省能源消費結構現狀100
3.2.2 青海省三次產業(yè)能源消費現狀104
4 青海省碳排放測度107
4.1 青海省碳排放量的計量與評價109
4.1.1 碳排放量的計量方法109
4.1.2 青海省碳排放量測算過程111
4.1.3 青海省三次產業(yè)碳排放量測算112
4.1.4 青海省居民生活產生的碳排放量114
4.2 青海省碳排放強度及彈性系數測度115
4.2.1 碳排放強度計算結果及評價115
4.2.2 碳排放彈性系數計算結果及評價116
5 青海省碳排放驅動因素及分析119
5.1 基于LMDI模型的青海省碳排放驅動因素分解121
5.1.1 LMDI指數分解法及數據選擇121
5.1.2 青海省碳排放驅動因素分解結果對比分析123
5.1.3 三次產業(yè)碳排放驅動因素結果分析124
5.2 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127
5.2.1 脫鉤模型及數據選取127
5.2.2 青海省碳排放脫鉤結果分析130
5.2.3 三次產業(yè)碳排放脫鉤結果分析131
5.3 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達峰狀態(tài)134
5.3.1 EKC模型及數據選取134
5.3.2 青海省碳排放EKC曲線檢驗分析136
5.3.3 三次產業(yè)碳排放EKC曲線檢驗分析137
5.3.4 青海省及三次產業(yè)碳達峰實現狀態(tài)分析143
6 青海省碳排放情景預測及減排潛力分析145
6.1 碳排放預測相關模型147
6.1.1 GM(1,1)預測模型147
6.1.2 GM(0,N)預測模型150
6.1.3 鄧氏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模型151
6.2 青海省碳排放預測152
6.2.1 碳排放預測情景假設152
6.2.2 不同情景下碳排放預測153
6.2.3 不同情景下三次產業(yè)碳排放預測156
6.2.4 三次產業(yè)碳排放關聯(lián)度分析160
6.3 青海省碳排放驅動因素減排潛力分析162
6.3.1 相關驅動因素預測結果162
6.3.2 相關驅動因素變化趨勢對減排潛力分析166
6.4 減排驅動因素對青海省碳減排貢獻力分析167
6.4.1 驅動因素與碳減排貢獻力關聯(lián)性分析167
6.4.2 驅動因素對碳減排貢獻力影響程度分析169
7 青海省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選擇和保障措施173
7.1 路徑選擇175
7.1.1 加快新能源規(guī);_發(fā),加快構建清潔能源體系175
7.1.2 加強重點領域節(jié)能,提升能源消費質量178
7.1.3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強化主要污染物減排180
7.1.4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力推工業(yè)領域碳達峰182
7.1.5 大力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推進資源節(jié)約集約循環(huán)利用183
7.1.6 加快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確保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盡快下降185
7.1.7 提升綠色低碳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搶占碳達峰技術制高點187
7.1.8 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質量和穩(wěn)定性,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增量189
7.1.9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進綠色低碳全民行動190
7.2 保障措施192
7.2.1 將雙碳目標納入青海生態(tài)文明建設總體布局193
7.2.2 構筑碳達峰碳中和精準施策的基礎194
7.2.3 加強宏觀政策的指導與協(xié)調作用195
7.2.4 財政金融支持低碳產業(yè)發(fā)展197
7.2.5 激勵低碳技術成果的研發(fā)與轉化198
參考文獻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