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理想作家遇上理想讀者
《不負經(jīng)典寫在茅獎邊上》序
邱華棟
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作家希望遇上理想讀者,讀者也希望遇見理想作家,這種交互關系,對推動文學發(fā)展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在信息發(fā)達年代,作家與讀者實現(xiàn)雙向奔赴,既有利于創(chuàng)作激勵,也有利于價值傳播。
書評人是作家和讀者的媒人,為寫作和閱讀牽起一根緣分的紅線,讓彼此遇見理想的文學對象。
總體上看,書評人可以分為這兩類:一是以文學期刊為陣地的學院派,二是以大眾媒介為平臺的讀書人。這兩類書評人各有千秋、各得其所,對文學研究和傳播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單士兵以前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后來到媒體工作,做了二十多年職業(yè)評論員,也是社交平臺上有著百萬用戶的文化博主,在各類媒介上撰寫了大量評論文章,在報社長期分管文化副刊版塊,其中就包括書評版工作。同時,單士兵還在高校做文化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這些職業(yè)經(jīng)驗,讓這部作品很有跨界感,也暗合時下的跨文體寫作潮流。
任何寫作都講究傳承和創(chuàng)新,從文體到思想,都在不斷迭代升級,書評也不例外。
學院派的文學批評,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價值毋庸置疑。學院派書評有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科學性、技術性、理論性等特質,為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也為作家創(chuàng)新不斷提供路徑指引。
不必諱言,學院派也存在一定的批評主體性喪失問題,有些書評文本太過生澀,甚至生造概念,晦澀難懂,加上觀點思想過度聚焦文學本身,缺乏思想開放性,有些甚至成為文本、結構、思想、流派等等的排列組合游戲。任何文本若缺乏審美,陷入老氣橫秋的理論操演窠臼里,沒有廣義上的審美愉悅,偏離了文學評論進行價值傳播的功能,就容易失去讀者。加上一些學院派書評確實存在過度拔高和吹捧現(xiàn)象,這一切,都呼喚新的文學批評沖破學院壁壘,以更加自由靈動的表達,走向更為開放的空間。
也正因如此,這些年,大眾媒介上出現(xiàn)了很多隨筆體文學批評,在文本表達上凸顯個性化,在觀點內容上更注重連接社會痛點和時代價值,給書評的文本和思想都帶來了新的氣象。
從時評人到書評人,單士兵這兩種身份的切換,很大程度上就體現(xiàn)在文本跨界和觀點融合之中。單士兵的評論作品曾獲得中國新聞獎一、二、三等獎,在中國記協(xié)新媒體平臺上,他發(fā)過一篇介紹寫作經(jīng)驗的文章,題目叫《不像評論的評論,獲得中國新聞獎》。其中有一句話這樣寫道:凡是一流的評論員,首先就應該是個散文家,甚至是小說家。他認為,寫評論,不要拘于形式,不必困于傳統(tǒng),一些評論文章確實不像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評論,但只要觀點能引起讀者共鳴和共情,也應該勇敢和自信地說:這也是創(chuàng)新!《不負經(jīng)典寫在茅獎邊上》,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寫作思維。
茅盾文學獎是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茅獎作品也被普遍視為中國當代文學經(jīng)典,歷屆茅獎評選都牽動人心。從 1982 年設立以來,茅盾文學獎在評選機制上不斷完善,評獎體系上不斷走向成熟,現(xiàn)已評出 53 部獲獎作品,從整體上講,它們代表著中國當代
文學在不同時期的文學水平,展現(xiàn)了中國作家在藝術探索和價值創(chuàng)新上的努力成果,深刻反映了社會歷史變遷給文學表達帶來的巨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對茅獎作品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永遠不過時。
由單一作者獨立完成針對迄今面世的 53 部茅獎作品進行評論,似乎此前還未曾出現(xiàn)過。這有利于從整體上將茅獎作品納入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來審視,也有助于在文本修辭上形成統(tǒng)一的表達風格。頗具匠心的是,這本書的章節(jié)框架劃分,并不是按照歷屆茅獎評選時間順序,而是以 53 部作品所寫內容的年代進行排序,這種內容編年體的成書方式,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新,有助于人們以文學的方式,打開一部中國社會的變遷史,透視一部中國人的心靈史。
不過,給所有茅獎作品寫書評,本身就是很有挑戰(zhàn)性的事。光是閱讀全部作品,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單士兵先是花了兩年時間,精讀了全部茅獎作品,并閱讀了數(shù)百萬字的論文材料。隨后,在報紙讀書版開設專欄寫在茅獎邊上,每周刊發(fā)一篇隨筆體書評,用整整一年時間,從未間斷地刊發(fā)完這部近二十萬字的作品。開設專欄期間,高強度的閱讀和寫作,讓他患上嚴重的眼疾和手疾,日常生活離不開眼藥水,還經(jīng)常被腱鞘炎折磨得極為痛苦,這種苦行僧打深井式的寫作,確實不易。
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一些茅獎作品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普遍認為完成了經(jīng)典化,比如《白鹿原》《塵埃落定》《平凡的世界》《額爾古納河右岸》等等。偉大的經(jīng)典,就是要經(jīng)得起一代代讀者的閱讀,經(jīng)得住一批批讀者的爭辯,接受一屆屆讀者的挑剔。其中,甚至還要接受種種誤讀。經(jīng)典就是要通過爭辯才能彰顯價值,經(jīng)典也是不怕被誤讀的。更重要的是,經(jīng)典不應該被某種判斷定義,而是常讀常新,不斷找到新的價值切入點。這些作品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也正因其既深深扎根于時代的泥土,又始終仰望著人性的星空。
單士兵正是從這些經(jīng)典中的小場景、小細節(jié)出發(fā),潛入中國當代文學四十年的激流中,在潮漲潮落之間拾取思想的珍珠,在歲月長河中窺見文化靈魂的顫動,從相關經(jīng)典著作中獲得新的審美和價值。
這部作品拒絕將《白鹿原》簡化為民族秘史的符號,而是聚焦于白嘉軒挺直的腰桿如何在時代碾壓下漸漸佝僂;也不滿足于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標簽化莫言的《蛙》,而是透過姑姑手中接生的剪刀,剖開計劃生育政策背后個體生命的撕裂與救贖;作者從《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的磚窯升起的炊煙中,看到的也不只是經(jīng)濟改革的宏大敘事,更多的是一個農(nóng)民對尊嚴的樸素求索;從《人世間》里周秉昆在光字片的歲月蹉跎中,透視出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型中普通人的迷失與堅守……這種從小場景出發(fā)的批評路徑,讓文學重返人性復雜的現(xiàn)場,也讓讀者在宏大敘事之外,從那些隱秘的角落,看見細碎而真實的美好。
當前,文學批評界也有一種現(xiàn)象,就是打著自由批評的旗號,為批評而批評,掉進否定性批評的陷阱。有些批評者只抓住作家某個語句或段落,不顧上下文語境,上綱上線,扣道德帽子,這種不客觀、不全面、不理性,其實是在破壞文藝批評的健康生態(tài)。以今天的審美視角和價值判斷看待茅獎作品,有些作品當然存在藝術遺憾,但文學評獎本身需要體現(xiàn)特定時代的價值訴求,評獎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發(fā)展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單士兵的這部書評沒有為批評而批評,陷入否定性批評的偏執(zhí)陷阱,而是用心地梳理這些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創(chuàng)新價值,提煉出更多符合時代價值的元素。比如,作者就從《芙蓉鎮(zhèn)》《將軍吟》等作品中,看到文學記憶歷史的價值,看到文學內容為評論表達打開的空間,這些思維和判斷,無疑是積極理性的。
或許也正是因為有著媒體人的身份,單士兵對茅獎作品的解讀,很多時候又保持著雙重視野:既是對文學本體的審美凝視,又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癥候反思,進而從中窺見幾代人的精神心理變化,來求解人們的社會化生存和全球化命運。比如,當《塵埃落定》中的傻子少爺以非常之眼窺見土司制度的崩潰,當《北上》通過大運河串聯(lián)起意大利冒險家與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對視,單士兵從中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文本中隱含的現(xiàn)代性訴求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撕扯中,中國文學既要體現(xiàn)中國氣派,又要擁抱人類共通的情感。這些深度觀察和價值梳理,為經(jīng)典穿越時空提供了密鑰。
邊上是一個充滿張力的位置。它既非中心的傲慢,亦非外圍的疏離,而是一種清醒的旁觀與介入。正如本雅明筆下的游蕩者,單士兵也是以邊緣視角洞察文學現(xiàn)場,既有對經(jīng)典文學蕩氣回腸的分析,也有對經(jīng)典文學另辟蹊徑的審美;既不排斥學院派批評的學理深度,又能夠堅定地站在人民的視角去審視文本。比如,他既驚嘆于《白鹿原》的史詩氣魄,又不忘追問田小娥的悲劇中有多少屬于歷史的必然。特別是,他試圖回答一個根本問題:在價值碎片化的當下,文學如何繼續(xù)承擔敘述民族心靈史的使命?答案或許藏匿在《天行者》民辦教師的粉筆灰中,在《推拿》盲人按摩師指尖的觸覺里,在《繁花》滬上弄堂的市聲深處……那些未被宏大敘事收編的個體經(jīng)驗,正是文學對抗遺忘的武器。
白紙黑字,不負經(jīng)典。經(jīng)典不被辜負,需要作家的天賦和努力,需要文學評獎的篩選和推介,需要讀者的閱讀和品評。只有每一個主體都不辜負,文學作品才能在一次次打量中,被辨認出獨特的靈魂,讓理想作家遇上理想讀者,讓經(jīng)典不負時代,永遠流傳。
第一章 故史沉暉
如果生命只是大夢一場 評《本巴》………………………………………003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評《金甌缺》……………………………………008
權力輪回,榮辱興衰轉瞬間 評《張居正》……………………………………014
直面毀譽,留得生前身后名 評《李自成》……………………………………020
殘山剩水,名士風流何以安放 評《白門柳》……………………………………026
逐光歸來,你才是從前那個少年 評《少年天子》…………………………………031
風起江南,多少風骨煙雨中 評《茶人三部曲》………………………………036
讓靈魂成長得像河流一樣深沉 評《北上》………………………………………042
第二章 風雨家園
再卑微也要活出腰桿挺直的樣子 評《白鹿原》……………………………………051
當暴風雨來臨,他們何以微笑 評《千里江山圖》………………………………057
弦歌不輟,在時代的顛簸中沉淀清貴之氣 評《東藏記》……………………………………062
每一次溫故都是為了燭照未來 評《黃河東流去》………………………………068
生命覺醒,生活更應『愛具體的人』 評《戰(zhàn)爭和人》…………………………………074
轉折年代,自己的歷史自己寫 評《浴血羅霄》…………………………………080
牽風的人,永遠不會被大風吹倒 評《牽風記》……………………………………084
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倔強與孤獨 評《你在高原》…………………………………089
修煉人生,在愛與信仰的熔爐里 評《歷史的天空》………………………………095
千里難尋,到哪里遇見『說得著』的人 評《一句頂一萬句》……………………………101
在河流彼岸傾聽文明的挽歌 評《額爾古納河右岸》…………………………107
第三章 暗夜晨曦
真正的塵埃落定是走向和解 評《塵埃落定》…………………………………117
人生無常,誰又能躲過命運的暗算 評《暗算》………………………………………123
我來到這個世界為的是看太陽 評《第二個太陽》………………………………129
硝煙散盡,誰是更可愛的人 評《東方》………………………………………134
冬天里的春天永遠藏在人心深處 評《冬天里的春天》……………………………140
心中有愛,這邊風景才能獨好 評《這邊風景》…………………………………145
看清生活真相后依舊保持熱愛 評《許茂和他的女兒們》………………………150
有一種光,是烏云永遠遮不住的 評《將軍吟》……………………………………155
荒誕年代,總有一些人不被洪流裹挾 評《芙蓉鎮(zhèn)》……………………………………161
讓沉重的翅膀變得無比輕盈 評《沉重的翅膀》………………………………166
高貴的愛情不應變得滿目瘡痍 評《穆斯林的葬禮》……………………………171
第四章 春水方生
風吹過繁花,那么醉那么涼那么醒 評《繁花》………………………………………181
生命冊上,你將如何存在? 評《生命冊》……………………………………186
邊緣人生,置身于陽光與苦難之間 評《天行者》……………………………………191
何以為家,一只孤雁失群以后 評《無字》………………………………………197
做主角注定是一場孤苦的修行 評《主角》………………………………………203
生命不應迷失于制度與人性之間 評《蛙》…………………………………………209
每一種人生都是白晝與黑夜的斗爭 評《鐘鼓樓》……………………………………215
是誰在故鄉(xiāng)淪陷時還心懷悲憫 評《湖光山色》…………………………………220
如何安妥那些破碎了的靈魂 評《秦腔》………………………………………224
看見平凡 并不是人生的唯一答案 評《平凡的世界》………………………………230
第五章 奔騰年代
在理智塌方的年代更需要『做個好人』 評《人世間》……………………………………239
海上舊夢,在時代風潮中注定飄零 評《長恨歌》……………………………………245
觸摸疼痛,從黑暗世界走向有光的所在 評《推拿》………………………………………251
關山難越,誰悲失魂之人 評《黃雀記》……………………………………257
拒絕平庸,在時代的夾縫中尋找自我 評《都市風流》…………………………………262
面對信仰危機,說英雄誰是英誰 評《英雄時代》…………………………………268
偏離藝術價值注定經(jīng)不起歷史檢驗 評《騷動之秋》…………………………………273
生死抉擇,積聚直面腐惡的人格力量 評《抉擇》 ………………………………………279
虛己應物,君子之風往哪個方向吹 評《應物兄》……………………………………285
回到聽見故鄉(xiāng)秘密心跳的地方 評《寶水》………………………………………291
在懷念江南的時候應該懷念什么 評《江南三部曲》………………………………297
向善而生,人間處處都是雪山大地 評《雪山大地》…………………………………303
凝望人性深淵,聆聽大千世界的回響 評《回響》………………………………………309
在夢想和現(xiàn)實之間看見自己 后記………………………………………………………………314
歷屆獲獎作品目錄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