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東北大連一座大型國營化工廠,幾個主人公面臨著不同的命運決擇:陳工程師歷經苦難后歸來,重新出發(fā),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卻也遭遇著個人感情的復蘇與糾葛。林雪鴿與金素這對性情各異的好朋友,各自出走,去往更大的世界,也迎接著命運的未知。吳信離開工廠與女友,后來蜚聲西方藝術界,多年后他在畫布上畫下記憶中工友們血氣方剛時的模樣……時代列車轟然向前,有人縱身而上,有人守候原地。
《海邊列車》是作家談波**長篇力作,也是他浸身其中的工廠歲月在筆尖的鮮活顯影。往事并不如煙,作者穿透時間迷霧,歷歷如新地復現了一幕幕熱烈鮮活的生活場景。小說敘事張弛有度,人物性情畢現,故事空間闊大,將東北國營工廠、三教九流的江湖社會、市場經濟勃興的南方城市三種不同的社會切面巧妙組接,復活了那個充滿蓬勃生機的年代。作者以一支強悍而溫柔的筆,重現下崗潮之前東北國營大廠最后的黃金時代,追尋1980年代的青春、自由、愛與美,也昭示著我們:當生活脫離軌道,命運在呼嘯,作為個體該如何實現精神突圍?
二〇二三年元旦,作者祭拜先人,下山的時候遇到一位書法家的墓,由此他想到單位的一位忘年交的老工程師。他一貫的和顏悅色,他的守時重諾,他的寡言力行……時間越久,越令人懷念。幾十年前的記憶頓時紛至沓來,種種復雜的感情涌動起來。于是,作者寫下了這部飽含時間烙印又鮮活如初的長篇小說,寫下一個人的歸來與重新出發(fā),追尋1980年代的青春、自由、愛與美。
這個人他在我心目中留下了這么美好的印象,但是整個這一代人也快要凋零了。作為寫作者,有責任和義務,讓具備這種品質的人讓更多的人看到。
二、東北下崗潮之前,1980年代東北國營工廣的眾生相。無論生活的舞臺逼仄還是寬敞,請盡最大可能跳好這支人生獨舞。
《海邊列車》是在石油廠工作了一輩子的作家談波對工廠的集中書寫。一座海邊的化工廠,八十年代的國企集體生活,南方廣州市場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幾個主人公不同的命運選擇與走向……在充滿變化與生機的1980年代,過去與未來,新與舊,留下與離開,愛與恨,一切都處于變動不居之中。在大時代面前,如何抓住機會,主動做出命運的選擇?
三、韓東、王德威、路內、徐晨亮、吳越推薦閱讀。深海無波,道似無情卻有情。不是過來人寫不出這樣的作品。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生存在車子上一站又一站,啟程的向往,終點的無奈,錯過的邂逅,無解的命運,還有悠悠的深情與喟嘆……談波的筆調冷雋內斂,表面寫工廠,其實寫的就是人間情境。深海無波,道似無情卻有情。結局完而未完,人生不正是如此?《海邊列車》好看,不是過來人寫不出這樣的作品。
談波踐行了一個真正作家的典型之路:獨行、慢寫,由逼仄緊致到開闊無限。寫短篇時談波是經典作家,寫一個是一個的那種;而他寫作長篇是一次自然的轉向,只因為時辰到了。依然密度極大(指細節(jié)而非修辭),讓你頭暈目眩,大有醉氧之感,就像登上了一列海邊列車。任何篇什,在老謀深算卻如赤子的談波手里都是一種無上的藝術。
韓東(詩人、小說家)
海邊列車開往何處?到上海,到廣州,到大連,到西藏……
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生存在車子上一站又一站,啟程的向往,終點的無奈,錯過的邂逅,無解的命運,還有悠悠的深情與喟嘆……談波的筆調冷雋內斂,表面寫工廠,其實寫的就是人間情境。深海無波,道似無情卻有情。結局完而未完,人生不正是如此?
《海邊列車》好看,不是過來人寫不出這樣的作品。
王德威(著名學者、哈佛大學教授)
大連作家談波的短篇小說,因對東北市井生活真切炙熱而又悲涼內斂的書寫,近年備受贊譽。他的長篇首作《海邊列車》出手不凡,敘事張弛有度,人物性情畢現,敏銳捕捉并描繪出一個時代的精神氛圍。不同于傳統的改革敘事與近年的新東北寫作,談波筆下的東北工廠生活畫卷,呈現另一種色澤與光暈:當生活如海邊那廢棄的火車車廂,離開原本被規(guī)劃好的軌道,重新找回自我的人們,也開始由著性情,選擇以個體的方式,面對呼嘯而至的命運。
徐晨亮(《當代》雜志主編)
沿海而建的化工總廠,歲月浪潮中的一塊礁石。談波在《海邊列車》中所塑造的這些人物:以陳工為代表的國企技術領袖,以林雪鴿,金素,吳信為代表的大廠青年工人,雖在年齡上分屬兩代人,卻因共同搭乘時代列車進入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而擁有彼此接近的新時期人格。那樣一抹滄桑豪情與天真皎白交疊的異彩,是正道初始在天地間吹動的氣息,是今日神州在騰飛前夜的狂飆序章。
作為一個后輩,我必須感謝談波為他相處過的那群新時期人留下了鮮活長鏡頭,尤其是女性獨立成長的神采。他們如今或已老去,或已遠走,或被忘懷,但他們曾經以各自勇敢甚至莽撞的方式,在那驟然寬廣的語境里尋找個人生存與夢想的研磨比例,令人愴然感動,也令人重拾本心。本次列車駛向遠方!駛向未來!
吳越(《收獲》雜志編輯)
顯然,《海邊列車》中的愛情書寫至關重要。透過愛情書寫,《海邊列車》呈示了文學多維的現代性內涵。革命、生產、身體、審美與愛情相互聯系,而許多秘密通過愛情主體的身體透露答案。
命運的不確定性與希望并存,愛情的曲折與未知的結局同在,生活的無常與人的堅韌通向未來,在這一過程中,《海邊列車》貢獻了諸多真實的寫照,作家因此疾呼:不,不許,不許死亡,無論生活還是小說,我們不需要死亡,我們需要希望。當人生、命運、愛情和時代發(fā)展呼嘯而過,生活與理想不知所終,我們只好持志如心痛。
趙依(青年評論家)
談波的短篇小說很短,幾乎不容易展現語言和結構。短暫的握手并不為贏取什么,也不為美,其或有溝通意味其實誰又會把諒解寄希望于一次握手呢,那不過是淺淺的辨識而已。談波的運行法更像卡夫卡的日記(而不是別的什么短篇小說)。仔細讀的話,兩者之間有著近似的謙遜,同時也是明智的,同時也是曖昧的,同時也消耗了應有的時間。
路內(小說家)
......
談波,1964年生,居大連。小說曾發(fā)表于《人民文學》《當代》《今天》《青春》《鴨綠江》等雜志。已出版小說集《捉住那只發(fā)情的貓》《大膽使用了綠色》《一定要給你個驚喜》。曾獲《鴨綠江》文學獎最佳小說家獎,《捉住那只發(fā)情的貓》曾入選刀鋒圖書獎年度刀鋒好書、春風悅讀榜年度66好書、鳳凰網讀書年度推薦圖書、思南書單·正榜年度小說集等榜單。
長篇小說《海邊列車》首發(fā)于《當代》雜志2025年第2期,并獲該期《當代》文學拉力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