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中海地區(qū)的古代文化中,海洋無處不在。它不僅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食物來源,也是交通要道,是與鄰國交流、貿易或進行戰(zhàn)爭的通道。或許正因為海洋的這些實際意義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古人也賦予了海洋以深刻的宗教和象征意義從焦慮不安的航海者對海神的崇拜,到基于酒色大海和孤島等概念的復雜文學手法。人們甚至想象,在世界的邊緣、海天交匯之處,存在著通往冥界和眾神之境奧林匹斯山的入口。在這些遙遠的神秘海岸與地中海的輪廓之間,存在著一個可以無止境地探索和再發(fā)現(xiàn)的空間。
本書探討了古代思想中海洋的現(xiàn)實意義與想象意義之間的持續(xù)互動,涵蓋哲學、科學、造船、貿易路線、軍事技術、詩歌、神話創(chuàng)作和圖像學等諸多領域。本書涵蓋近兩千年的歷史,地域范圍則涵蓋歐、亞、非,展現(xiàn)了古代世界的文化與貿易在廣義上的全球互聯(lián)互通。
本書是海洋文化史系列的第一卷,聚焦古代世界尤其是地中海世界的海洋文化史。古代人民對海洋的了解、開發(fā)和利用水平遠超我們的想象,在本卷中,我們將了解到古代人民如何在海上發(fā)展出四通八達的航線網絡,也會看到古代王國巨大的戰(zhàn)艦、令人驚奇的遠航故事以及被歷史學家標記在真實地圖上的虛構小島和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
瑪格麗特·科恩(Margaret Cohen),斯坦福大學安德魯·B. 哈蒙德(Andrew B. Hammond)法國語言、文學和文明教授,法語、意大利語和比較文學禮任教授。
瑪麗-克萊爾·波琉(Marie-Claire Beaulieu),美國塔弗茨大學古典學副教授。
金海,挪威籍華人,法學博士、哲學博士,教授,現(xiàn)任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博士后研究員,曾為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21-2023),上海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專家。曾就學于復旦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商學院、挪威管理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專著和譯著包括《近代早期海洋文化史》《船舶運營管理》《宏觀航運經濟學》《國際航運金融手冊》《海上帝國:締造并擴大自由貿易時代的船東和金融家們》《航運金融手冊》《中國航運信托基金操作指引與法律解讀》《海上帝國:現(xiàn)代航運世界的故事》等。
縮寫表
中文版推薦序
主編序
引言
第一章 知識
第二章 實踐
第三章 網絡
第四章 沖突
第五章 島嶼與海岸
第六章 旅行者
第七章 表現(xiàn)
第八章 想象世界
參考文獻
撰稿人介紹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