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上、下冊,第二版)是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化工原理的配套教材,主要介紹化工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過程計算、典型設備及過程強化,強調(diào)基本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jié)合,突出工程觀點和過程強化方法。全書共10章,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主要介紹與流體流動和傳熱相關的單元操作,包括緒論、流體流動與輸送設備、機械分離與流態(tài)化、傳熱過程與換熱器、蒸發(fā);下冊主要介紹與傳質(zhì)相關的單元操作,包括蒸餾、氣體吸收、液-液萃取、干燥、其他分離過程。本書配有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包括典型設備結(jié)構(gòu)及原理動畫、思政案例微視頻,以及拓展學習內(nèi)容,讀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自主學習。本書可作為高等學;ぁ⑹、材料、生物、制藥、輕工、食品、環(huán)境等專業(yè)本科生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化工及相關專業(yè)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前言
《化工原理》(上、下冊,第二版) 為大連理工大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化工原理 的配套教材,在2016年出版的第一版基礎上,修訂升級為新形態(tài)教材。本次修訂在注重單元操作過程強化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可視化教學手段,結(jié)合新工科人才培養(yǎng)和新時代課程思政育人要求編寫。
本書力爭將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并重,以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工藝計算、典型設備為主線,適當補充在跨學科、新能源、雙碳 等方面的應用,注重各單元操作的過程強化方法。內(nèi)容循序漸進,使學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礎知識和工程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建立節(jié)能減排的工程觀念和工程責任。
本書配有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包括典型設備結(jié)構(gòu)及原理動畫、思政案例微視頻,以及拓展學習內(nèi)容,讀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自主學習。
全書共10章,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主要介紹與流體流動和傳熱相關的單元操作,包括緒論、流體流動與輸送設備、機械分離與流態(tài)化、傳熱過程與換熱器、蒸發(fā)。上冊主編王瑤、賀高紅,參加編寫的有賀高紅、焉曉明(第1章),潘艷秋、俞路(第2章),姜曉濱、阮雪華(第3章),吳雪梅、張寧(第4章),董宏光、鄭文姬(第5章)。下冊主要介紹與傳質(zhì)相關的單元操作,包括蒸餾、氣體吸收、液-液萃取、干燥、其他分離過程。下冊主編潘艷秋、吳雪梅,參加編寫的有王瑤、陳婉婷(第6章),賀高紅、張文君(第7章),肖武、張秀娟(第8章),張磊、張曉鵬(第9章),李祥村、姜曉濱(第10章)。
本書凝結(jié)了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原理教研室長期教學和科研積累的成果,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教研室全體教師的無私幫助和支持,同時還參考了國內(nèi)外的許多優(yōu)秀教材,配套的動畫素材由東方仿真科技(北京) 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限于編者水平,書中難免有不妥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編者
2025年1月
第一版前言
化工原理課程內(nèi)容包括化工過程典型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過程及設備的設計與操作分析,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及相近、相關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技術基礎課,具有基礎理論和工程實踐并重的特點。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在創(chuàng)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借鑒了國內(nèi)外同類教材的長處,并結(jié)合編者們多年的化工原理教學實踐經(jīng)驗編寫而成。教材介紹了化工過程中主要的單元操作,各章按照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過程計算、過程強化和過程典型設備的主線編寫,重點介紹過程的設計計算。在編寫過程中,力爭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突出工程觀點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及過程強化的方法。書中標* 部分為拓展學習內(nèi)容。
本教材包括10章,分為上、下兩冊。上冊主要介紹與流體流動和傳熱有關的單元操作,包括緒論、流體流動與輸送設備、機械分離與流態(tài)化、傳熱過程與換熱器、蒸發(fā)。上冊主編大連理工大學王瑤、賀高紅,參加編寫的有賀高紅、焉曉明(第1章),潘艷秋、俞路(第2章),姜曉濱、阮雪華(第3章),吳雪梅、張寧、鄭文姬(第4章),董宏光(第5章)。下冊介紹與質(zhì)量傳遞有關的單元操作,包括蒸餾、氣體吸收、液-液萃取、干燥和其他分離過程。下冊主編大連理工大學潘艷秋、吳雪梅,參加編寫的有王瑤(第6章),賀高紅、肖武、張文君(第7章),肖武、張秀娟(第8章),韓志忠(第9章),李祥村、姜曉濱(第10章)。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原理教研室的全體同事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限于編者水平,書中難免有不妥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編者
2016年7月
潘艷秋,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省教學名師、中國石油與化工行業(yè)教學名師、寶鋼獎優(yōu)秀教師獎獲得者,F(xiàn)任《化工高等教育》副主編、中國石油化工行業(yè)職業(yè)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委員會化工與制藥類專業(yè)認證分委會委員、中國化工教育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工學會工程倫理工作委員會委員、遼寧省化工制藥類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等。曾任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huán)境生命學部副部長、化工學院副院長、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yè)負責人。長期承擔《化工原理》等課程的教學工作。為國家一 流本科課程《化工原理(下)》、遼寧省一 流課程《化學工程基礎》負責人,主編和參編《化工原理》等教材13部,主持完成2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教改項目,獲包括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內(nèi)的國家 級和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0余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獎勵,發(fā)展學術論文100余篇,獲國家專利授權(quán)多項。
第6章 蒸餾 1
6.1 概述 1
6.2 雙組分溶液的氣液相平衡 2
6.2.1 理想體系氣液相平衡 2
6.2.2 非理想體系的氣液相平衡關系* 9
6.3 蒸餾方式 10
6.3.1 簡單蒸餾 10
6.3.2 平衡蒸餾 12
6.3.3 精餾 14
6.4 簡單塔雙組分連續(xù)精餾計算 18
6.4.1 精餾過程的物料衡算與熱量衡算 19
6.4.2 精餾過程的操作線方程及其圖示 26
6.4.3 理論板數(shù)的計算 28
6.4.4 實際板數(shù)和填料層高度 39
6.4.5 精餾過程的操作型問題* 41
6.5 間歇精餾 44
6.5.1 恒定回流比的操作 44
6.5.2 恒定餾出液組成的操作 47
6.6 多組分精餾* 49
6.6.1 多組分精餾分離序列 49
6.6.2 多組分系統(tǒng)的氣液相平衡 50
6.6.3 全塔物料衡算 52
6.6.4 多組分精餾過程的回流比 57
6.6.5 多組分精餾的理論板數(shù)計算 58
6.7 精餾過程的強化與節(jié)能技術 61
6.7.1 精餾過程的強化 61
6.7.2 精餾過程的節(jié)能技術 62
6.8 特殊蒸餾* 65
6.8.1 恒沸精餾 65
6.8.2 萃取精餾 67
6.8.3 分子蒸餾 68
6.9 板式塔 68
6.9.1 板式塔結(jié)構(gòu)和主要類型 68
6.9.2 塔板的流體力學狀況 74
6.9.3 篩板塔的工藝設計計算 77
6.9.4 板式塔的設計示例 91
習題 96
本章符號說明 99
第7章 氣體吸收 101
7.1 概述 101
7.1.1 吸收過程及其應用 101
7.1.2 吸收過程的分類 102
7.1.3 吸收劑的選擇 103
7.1.4 吸收過程的技術經(jīng)濟評價 104
7.2 吸收過程的氣液相平衡關系 104
7.2.1 溶解度曲線 105
7.2.2 氣液相平衡方程 106
7.2.3 相平衡方程在吸收過程中的應用 108
7.3 氣相和液相內(nèi)的質(zhì)量傳遞 109
7.3.1 傳質(zhì)的基本方式 110
7.3.2 組分運動速度及傳質(zhì)通量 110
7.3.3 分子擴散 111
7.3.4 渦流擴散 119
7.3.5 對流傳質(zhì)理論和傳質(zhì)速率方程 120
7.4 相際傳質(zhì)理論和總傳質(zhì)速率方程 123
7.4.1 相際傳質(zhì)的雙膜模型 123
7.4.2 相際傳質(zhì)速率方程 124
7.4.3 吸收過程中的傳質(zhì)阻力控制步驟 126
7.5 低濃度氣體吸收 129
7.5.1 低濃度氣體吸收的特點 130
7.5.2 吸收過程的物料衡算及操作線方程 131
7.5.3 吸收劑用量和最小液氣比 132
7.5.4 吸收塔高度的計算 135
7.5.5 傳質(zhì)單元數(shù)的計算方法 138
7.5.6 理論級法計算吸收塔高度 145
7.6 高濃度氣體吸收 148
7.6.1 高濃度氣體吸收的特點 148
7.6.2 高濃度氣體吸收的計算 148
7.7 多組分吸收過程 153
7.7.1 多組分吸收的相平衡關系 153
7.7.2 多組分吸收的計算 153
7.8 化學吸收 154
7.8.1 化學吸收的特點 154
7.8.2 化學吸收的計算 154
7.9 解吸操作 155
7.9.1 解吸方法 155
7.9.2 氣提解吸過程的分析計算 157
7.10 填料塔 159
7.10.1 填料塔的結(jié)構(gòu) 159
7.10.2 主要塔內(nèi)件簡介 160
7.10.3 填料塔的流體力學性能 169
7.10.4 填料塔工藝設計簡介 173
7.10.5 填料塔和板式塔的比較 175
7.11 強化吸收過程的措施 176
7.11.1 提高吸收過程的推動力 177
7.11.2 降低吸收過程的傳質(zhì)阻力 177
7.11.3 其他新型吸收強化技術 178
習題 179
本章符號說明 183
第8章 液-液萃取 184
8.1 概述 184
8.1.1 萃取過程及其應用 184
8.1.2 萃取過程基本原理 185
8.1.3 萃取劑的選擇 186
8.1.4 萃取過程的基本流程 187
8.2 液-液相平衡關系 189
8.2.1 三角形坐標 189
8.2.2 物料衡算和杠桿定律 190
8.2.3 三角形相圖 191
8.3 萃取過程計算 195
8.3.1 單級萃取 195
8.3.2 多級錯流萃取 200
8.3.3 多級逆流萃取 204
8.3.4 微分接觸式逆流萃取 210
8.4 液-液萃取設備 211
8.4.1 混合-澄清槽 211
8.4.2 塔式萃取設備 212
8.4.3 離心萃取器 214
8.4.4 液-液萃取設備的選擇 214
8.5 超臨界流體萃取 215
8.5.1 超臨界流體及其性質(zhì) 215
8.5.2 超臨界流體萃取過程與工藝 217
8.5.3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的應用 218
8.6 萃取過程的強化 218
8.6.1 萃取設備的強化 219
8.6.2 耦合技術實現(xiàn)萃取強化 220
習題 220
本章符號說明 223
第9章 干燥 224
9.1 概述 224
9.1.1 固體物料去濕方法和干燥過程分類 224
9.1.2 對流干燥過程流程 225
9.1.3 對流干燥中的熱量傳遞和質(zhì)量傳遞 225
9.1.4 干燥過程操作評價 226
9.2 干燥介質(zhì) 227
9.2.1 濕空氣的狀態(tài)參數(shù) 227
9.2.2 濕空氣的濕球溫度 229
9.2.3 濕空氣的溫-濕圖及其應用 230
9.3 水分在氣-固兩相間的相平衡 233
9.4 恒定干燥條件下的干燥速率及過程計算 235
9.4.1 恒定干燥條件下的干燥速率 235
9.4.2 恒定條件下干燥時間的計算 237
9.5 連續(xù)干燥過程及過程計算 238
9.5.1 連續(xù)干燥過程 238
9.5.2 連續(xù)干燥過程計算方法 239
9.5.3 連續(xù)干燥過程操作條件和設計參數(shù)的確定 244
9.6 干燥器 244
9.6.1 干燥器的分類及其基本要求 244
9.6.2 常用對流式干燥器 245
9.6.3 干燥過程節(jié)能和技術發(fā)展 250
習題 250
本章符號說明 252
第10章 其他分離過程 254
10.1 概述 254
10.2 膜分離技術 254
10.2.1 膜的定義 255
10.2.2 膜的分類和形態(tài)結(jié)構(gòu) 255
10.2.3 膜分離過程的分類 257
10.2.4 膜分離技術在過程強化中的應用 258
10.2.5 超濾與微濾過程 258
10.2.6 反滲透與納濾 260
10.2.7 滲析和電滲析 264
10.2.8 氣體膜分離過程 266
10.2.9 滲透蒸發(fā)過程 268
10.2.10 其他膜分離過程* 270
10.3 吸附分離* 271
10.3.1 吸附分離原理 271
10.3.2 吸附劑 272
10.3.3 吸附分離的應用 273
10.4 離子交換分離* 273
10.4.1 離子交換劑 274
10.4.2 離子交換平衡 275
10.4.3 離子交換設備 276
10.4.4 離子交換分離技術的應用 277
10.5 色譜分離技術* 278
10.5.1 色譜分離的基本原理 279
10.5.2 色譜分離技術的應用 280
10.6 結(jié)晶 280
10.6.1 晶體的特性和幾何結(jié)構(gòu) 281
10.6.2 結(jié)晶分離的基本原理 282
10.6.3 溶液結(jié)晶 284
10.6.4 熔融結(jié)晶* 287
10.6.5 其他結(jié)晶過程* 289
習題 290
本章符號說明 291
附錄 292
附錄1 部分體系的氣液平衡數(shù)據(jù) 292
附錄2 部分物質(zhì)的安托萬常數(shù) 293
附錄3 部分體系的氣液平衡數(shù)據(jù) 293
附錄4 部分氣體稀水溶液的亨利系數(shù) 294
附錄5 部分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 295
附錄6 部分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度 296
習題參考答案 297
參考文獻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