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心理聯(lián)合出品:改編自在人際關系中,我們常常陷入類似的煩惱:父母為我考不到編制的事很焦慮、拒絕了他我很內疚、順從與討好換來的居然還是他的冷暴力……很多時候,我們理解的善良與責任反映到我們的行為上,其實是在過度付出,甚至是大義滅自己,因為我們承擔了本不屬于我們的課題。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屬于自己的,不應該為他人的期待而活。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際關系中的一切矛盾無非兩點:要么自己的事別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別人的事。所以他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一件事的后果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他人可以參與討論,表達看法、建議,但無權干涉。
在本書中,作者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通過對親情、友情、愛情職場關系中的常見場景的分析,讓我們學會從課題分離的視角去看到問題的癥結,區(qū)分彼此的責任。課題分離不只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通過踐行課題分離的理論與方法,你將不再為無法控制的事情焦慮,而是專注于自己真正能做的事上。更重要的是,你會學會如何在人際關系中保持獨立,同時又能與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關系。
如果你經常在人際關系中感到疲憊,不妨靜下來想一想:
·父母希望我活出他們沒活出的人生,這是我必須要承擔的嗎?
·我是很愛這個人,但是這個人能不能給我同樣的愛,取決于我嗎?
·我拒絕借給他錢,我需要負責他被拒絕的失落嗎?……
總是被別人的情緒、期待影響,在意別人的評價,這樣活著太累了!
別人的態(tài)度、遺憾、失誤,乃至對自己事情的不負責,關你什么事?
做好課題分離的功課,你的人生將變得特別爽!
本書作者作為有大量案例的心理咨詢師,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
帶領我們在親情、友情、愛情、職場關系中,以課題分離的視角,重新梳理我們的人際關系:
1.區(qū)分是誰的課題:誰承擔結果,這件事是我可以控制的嗎?
2.不干涉他人課題:可以積極助人,但不妄加評判,不被動承擔結果
3.自己的課題不被他人干涉:別人只是建議,決定權在自己
4.對自己的課題負責:全情投入自己的事,成為勇于承擔責任的人
我們不能渡別人,但一定要管好自己,渡自己。
愿你讀完本書,走出界限模糊的關系,不再內耗,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前言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困擾:
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么總有人對你不滿意?
在職場上,你兢兢業(yè)業(yè),可領導卻總是挑剔;
在家庭中,你努力迎合父母的期望,卻依然無法滿足他們;
在親密關系里,你不斷付出,試圖改變對方,卻換不來理想的回應……
你是否曾感覺被這些問題困住,心力交瘁?
其實,我們許多的痛苦源于邊界感的缺失。
在最近特別暢銷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這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阿德勒心理理論的踐行者、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引用了阿德勒的有關課題分離的觀點,讓這一理論得到了廣泛傳播。
被稱為自我啟發(fā)之父的阿德勒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許多深刻的人生哲學,其中課題分離這一概念,幫助無數人理清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擺脫不必要的焦慮,從而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一個人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認為,事件本身并不會帶來痛苦,痛苦來源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理解人際關系中的問題。而課題分離就是幫助我們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責任,什么是別人的責任。
斯坦福人生設計實驗室的比爾·博內特(Bill Burnett)和戴夫·伊萬斯(Dave Evans)提出了重力問題這一概念。
他們指出,人生中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像重力一樣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比如年齡增長、經濟環(huán)境、他人的想法;另一類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調整自己的目標、如何提升能力。
當我們學會區(qū)分這些問題,就能減少無謂的內耗,把精力放在自己真正能改變的事情上。而這,正是課題分離的核心。
中國文化崇尚集體主義,強調群體的重要性,或者說群體往往是排在個體之上的。這種文化在現(xiàn)實中往往呈現(xiàn)為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觀點與事實之間的融合狀態(tài)。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融合往往會帶來邊界的模糊,從而導致痛苦無處不在。
在職場上,我們期待領導像家人一樣關心自己,結果常常失望甚至委屈;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試圖替孩子規(guī)劃人生,孩子被迫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失去了自主權;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希望改變對方,讓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結果卻陷入無休止的糾纏。
更重要的是,我們往往為了迎合他人,犧牲自己的需求,結果一生都活在別人的期待里,為了討好、迎合、滿足別人的需要而努力。
可是,你是否清醒地認識到,你究竟是在為誰而活?
當回首一生時,你發(fā)現(xiàn)從未真正為自己活過,沒有充分地活過,這會不會有一些可悲?一個沒有充分活過的人,也會非常恐懼死亡,因為此生有太多的遺憾。
為什么我們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從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說,父母因為沒有活出自己的人生,甚至不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就會把自己那些未滿足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會無意識地認同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并且把它當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結果,在努力打拼之后會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就會出現(xiàn)時下被熱議的躺平、空心病狀況,感到人生沒有任何意義。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尋路的過程中獲得自由的,但實際上自由與責任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在面對自己人生問題的時候,尤其是處在困境中,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生命責任推給別人,因為解決別人的問題比解決自己的問題看起來要容易得多。所以那些勇于面對自己問題,對自己的心靈世界進行探索,勇于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都是勇敢者。
阿德勒提出的課題分離,雖然在內容上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它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生命當中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獲得清晰的界定,并解決人生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尤其是在關系中的問題。
課題分離的關鍵,在于認清: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負責。
父母的期待是父母的課題,你是否遵循,是你的課題;領導的評價是他的課題,你如何提升自己,是你的課題;伴侶的行為是他的課題,你是否接受這段關系,是你的課題。
當你厘清了這些邊界,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讓你痛苦的事,并不是你的責任,你無需為其焦慮。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個朋友找你借錢,你很擔心,如果不借給他會破壞你們的關系;但另一方面,假如借給了他,你又很擔心他不歸還。這筆錢對你而言不是一筆小數目,而你也在思考這筆錢對他來說是雪中送炭還是杯水車薪。你內心一定會有非常復雜的情感,可能不忍心看到他很著急、無助,同時你還可能有內疚和自責,甚至對自己的道德產生評判。你害怕不幫助別人就不夠善良,擔心別人會怎么評價你。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運用課題分離的原則,就能更清晰地看到:借錢與否是你的課題,而如何使用或償還這筆錢是對方的課題。學會區(qū)分責任,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自由。
在本書中,我們會針對下面的幾個方面,利用不同的場景,幫助大家去思考:你是否在這個情境中有類似的困惑?從課題分離的視角來看,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是否有地方被卡住了?是否有地方越界了?是否有地方沒有區(qū)分好彼此的責任?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就會帶著這樣的覺察反思,與他人打交道。它會指導我們的行動,而行動會帶來反思,從而引發(fā)我們的情緒反應。假如我們的頭腦接收到的情緒反應是正向的、積極的、支持的,我們的內在就會激發(fā)起更強有力的動力。我們會發(fā)現(xiàn),之前尋找的這條路,或者是我們的指南針所指引的方向,也許就是一條自我成長的正確之路。
當你開始踐行課題分離的理論與方法,你會發(fā)現(xiàn),人生變得清晰而輕松。你不再為無法控制的事情焦慮,而是專注于自己真正能做的事上。更重要的是,你會學會如何在人際關系中保持獨立,同時又能與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鏈接。
接下來的章節(ji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題分離的世界,找到屬于自己的自由與力量。
任麗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精神動力取向咨詢師。被壹心理評為2021年度受歡迎的心理咨詢師。中美高級精神分析以及中德模式家庭治療師受訓背景。壹心理、婚姻與家庭等平臺簽約心理科普作者,深圳電臺特邀心理嘉賓,電影分析寫作團體創(chuàng)辦者,斯坦福設計人生教練。7年1500 小時的寫作體驗團體帶領經驗,任麗的心靈空間主理人。從業(yè)10年,致力于女性婚戀與個人成長議題。著有《我們內在的防御:日常心理傷害的應對方法》《軟實力:成為精英的素質》,著作圖書版權輸出至中國臺灣、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第 1 部分 課題分離與自我意識
1.1 認識自我意識:從心開始的課題分離 // 002
1.2 學會自我關愛:如何用自我滿足打破內心困境 // 014
1.3 害怕失。喝绾未蚱瓶謶,勇敢行動 // 019
1.4 擺脫他人評價的枷鎖:在意別人怎么看怎么辦 // 024
第 2 部分 職場中的課題分離
2.1 職責明確:避免職場中的責任盲區(qū) // 030
2.2 遇到困難同事不理我:如何突破職場人際困境 // 038
2.3 升職失敗 : 是別人沒給機會,還是你沒準備好 // 042
2.4 職場冷暴力:被忽視時該如何保護自己 // 051
2.5 頻繁離職、遇到難題就想逃避:是環(huán)境的問題,還是你想逃避一些課題 // 057
2.6 無法拒絕 : 學會設置健康的職場界限 // 063
第 3 部分 愛情中的課題分離
3.1 婚姻中的原生家庭糾纏:如何走出父母
的陰影 // 070
3.2 你不懂我,就不愛我: 是你的課題,
還是他的課題 // 074
3.3 分手后,我們總是把責任推給對方 :
真的是他的問題嗎 // 080
3.4 愛上不該愛的人 : 要為此付出一
生嗎 // 086
3.5 婚姻中的三大話題:錢、性與孩子背后的
深層差異和互動模式 // 095
3.6 遭遇背叛:重建信任的第一步 // 102
第 4 部分 親子關系中的課題分離
4.1 這是為你好:如何打破父母情感綁架,
走出自己的路 // 116
4.2 不結婚不等于不孝順:如何擺脫傳統(tǒng)觀念
的束縛 // 125
4.3 你怎么那么不懂我:溝通障礙背后的
課題分離 // 130
4.4 誰該來照顧孩子:父母與長輩的責任
界限 // 139
4.5 學習是孩子的事,還是父母的事:課題
分離中的家庭責任 // 144
4.6 做有界限的父母:保護孩子的成長空間 // 151
第 5 部分 友誼中的課題分離
5.1 為什么我們總是幫別人解決問題,卻忽略了自己 // 161
5.2 虛偽友誼與隱性競爭:如何識別和培養(yǎng)真正有意義的關系 // 169
5.3 價值觀不合:如何在友情中找到平衡 // 175
5.4 朋友做錯了:我該如何處理這段關系 // 179
第 6 部分 建立邊界,擁有自在人生
6.1 你是否也有不清晰的邊界?識別這些常見表現(xiàn) // 186
6.2 區(qū)分權利與責任,讓自己不再為他人的問題買單 // 193
6.3 課題分離:真正擁抱自由的秘訣 // 197
參考文獻 //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