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航天先驅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里。而頗為巧合的是,這位航天先驅的一生,也恰好見證了人類大踏步追尋航天夢的歷程。當他出生的時候,隨風飄行的氣球,和剛剛問世的飛艇,還是人類僅有的飛行工具;而在他謝世的時候,世界上第一批火箭早已射向藍天,雖然還沒有達到飛出大氣層的高度,卻已經為人類展示了離開搖籃的可能性。
1957 年 10 月 4 日,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學生謝爾蓋·科羅廖夫將人類古老的飛天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隨著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夜空從此再不同于以往。幾年之后,第一艘載人飛船讓人類得以從太空遙望這顆自己誕生的星球。在 20 世紀 60 年代結束之前,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讓人類第一次擁有了登陸異星的榮耀,并帶著珍貴的標本平安返回。
當這一切發(fā)生的時候,中國的航天事業(yè)也在資源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逐漸推進。從 1970 年的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到 2003 年的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再到如今環(huán)繞地球的天宮空間站,我們在復興之路上,走過了一座座航天里程碑。但我們的視野并不僅僅局限于地球
周圍。嫦娥系列探測器對月球的探測,讓我們更加了解這顆衛(wèi)星,而且開始觸摸比它更為遙遠的廣袤太空。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采集的月壤標本,成為博物館里珍貴的藏品,也為接下來的載人登月計劃鋪平了道路。
沒有大氣層的月球,只是人類向地球之外探索的前哨站,并非適宜久居的地方。與地球有諸多相似之處的火星,卻有可能成為人類在地球之外的第二個家園。當天問一號探測器落在這顆星球紅色的大地上,并且放出祝融號火星車開始探索的時候,中國人也走出
了將來扎根于此的第一步。在未來,我們可能會由此再度出發(fā),去探訪那些氣態(tài)行星的衛(wèi)星,以及更為遙遠的世界。
正如諺語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表達的那樣,人類必須在地球之外建立起新的家園,為文明的延續(xù)保留火種。如果說幾個世紀前的大航海時代是將世界各地通過航線連為一體,使原本不相往來的人們可以互通有無,那么即將啟幕的大宇航時代,則意味
著人類終于走出搖籃,開始探索更為廣袤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使用化學能源的火箭和飛船每一次發(fā)射升空,都意味著一場難以想象的長征,但它們就如同幾個世紀前連接起整個地球的那些帆船;而乘坐飛船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們,就像曾經那些揚帆遠航的勇士。如
果沒有當年的啟航,便不會有今天全球化的世界。
在這本書里,我們將帶你回望人類掌握航天技術的歷程,了解中國正在進行和即將開始的航天計劃,以及中國的科學家們?yōu)楹教焓聵I(yè)所做的努力。如果說中國人曾經因為意識落后而忽視了海洋,那么這一次,我們將迎頭趕上,積極投身于駛向星辰大海的征程。你愿意加入探索群星的行列嗎?愿這本書可以為你種下一顆憧憬星空的種子。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的雙腳就會站在異星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