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眼中的藍
在北方的呼倫貝爾草原,當春天狼開始哺育幼崽的時候,同處一片草原的游牧人會將自已羊群中瘦弱的羊只作為禮物送給狼。因為此時狼外出捕食不易,這樣可以幫助它們挨過這段艱難的時期。同樣,得到游牧人幫助的狼也會選擇去更遠的曠野里狩獵,而不會襲擊游牧人的畜群。
這就是北方草原上游牧人對待狼的態(tài)度
千百年來,游牧人與狼群一直在共享這片草原,人類與狼只要能夠恪守沿襲千年的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的隱秘契約,確實能夠和平共處。
在草原上的傳統(tǒng)中,游牧人從來不直呼狼的名字而是稱它們?yōu)轵v格里諾亥意為天狗。游牧人相信狼是長生天豢養(yǎng)的狗,它們生活在草原上,幫助游牧人清理那些因病死去的牲畜,以防瘟疫的發(fā)生。所以,為了表達感謝和對長生天的敬意,游牧人稱它們?yōu)樘旃。當它們在哺乳期缺少食物時,游牧人將羊送給它們,也算是敬獻給長生天了。
這是北方的游牧人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傳統(tǒng),是一種符合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然倫理。當然,這種傳統(tǒng)對于草原之外的人來說有些難以理解。
這一富有傳奇色彩的偉大傳統(tǒng),在這片草原上保留得很好。無論是游牧人,還是選擇在游牧人的草場上建筑洞穴的狼,都在恪守傳統(tǒng)的同時,保持著草原上自然生態(tài)某種微妙的平衡。
有時,我會想起童年在草原上被當作禮物送給我的那兩只小狼。我不知道它們的來處,現(xiàn)在想來應(yīng)該是源于一次人類成功的狩獵吧,它們是劫后余生的野獸幼崽。我用一個孩子所有的愛去接納它們,一點點將它們養(yǎng)大。
但是,隨著慢慢長大,它們就開始與我疏離。
人類世界的一切都讓它們倍生恐懼。我的懷抱已經(jīng)不足以為它們提供保護,它們急于鉆入床下或者它們自己開挖的洞穴,狹窄黑暗的所在才能讓它們感到安全。而每當我趴在床邊試圖將它們拉回到我的世界時,它們在驚恐中常常會將我的手咬傷
它們越來越大,對于我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潛在傷害讓成年人做出了決定。當一天早晨我醒來時,就再也沒有見過它們。兩只小狼被帶到荒野里放生了。
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識到,無論它們是否能夠在荒野中成活,這都是最好的結(jié)局。否則它們生命中所有的日子,只能生活在獸欄之中,無盡地沿著鐵欄游走。
它們的爪子,再也不會有機會踏在蒼翠的草地上我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回憶起那兩只小狼,一雌一雄。它們的眼睛,像極了黎明天際深藍的云,那眼神之中除了對陌生世界瑟縮的恐懼,還有一種未知的東西后來,我明白那未知的就是它們身處其中的荒野。盡管我曾經(jīng)不斷地嘗試,但我知道,自己永遠也無法進入那個浩瀚而隱秘的世界。
永遠不要相信那樣的溫情故事有人救了兩只被母狼拋棄的奄奄一息的小狼,把它們養(yǎng)大。母狼在哺乳期會以驚人的勇氣保護自己的幼患,在野地里看到單獨的小狼時,千萬不要試圖將它們帶進人類的世界,母狼只是暫時離開去覓食或喝水。它們一旦被帶離原地,基本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到野生的環(huán)境里去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它們留在原地。
它們只屬于荒野。
對于荒野,也許我并不能了解得更多,那些童年草地生活的記憶和片段并不能給我的荒野一個確切的概念。
但我竭盡所能,想告訴所有的孩子,還有這樣一個世界。
人類從來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而是與所有的生命共享自然。
格日勒其木格·黑鶴,蒙古族,自然文學作家、兒童文學作家,中國原生猛犬研究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與兩頭乳白色蒙古牧羊犬相伴,在草原與鄉(xiāng)村的接合部度過童年時代。出版有《黑焰》《鬼狗》《黑狗哈拉諾亥》《狼谷的孩子》《叼狼》《馴鹿六季》等作品多部。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榕樹下詩歌獎、《人民文學》年度作家獎、茅盾文學新人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比安基國際自然文學獎小說大獎等多種獎項,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十多種語種譯介到國外,擁有涵蓋兒童和成年人的廣泛讀者群。現(xiàn)居呼倫貝爾,致力于蒙古牧羊犬的優(yōu)化繁育,將幼犬無償贈送草原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