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以土地革命和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重要人物與典型事件為創(chuàng)作藍本,生動再現(xiàn)了英雄個體、英雄群體、開國將帥以及杰出鄉(xiāng)賢的光輝事跡。全書收錄48個紅色故事,計20多萬字。書中詳細描繪了80多年前八路軍、新四軍在白駒勝利會師的壯麗場景,以及他們發(fā)動群眾建立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紅色政權、組織反掃蕩、驅趕頑敵、開展土地改革、打擊漢奸、支援前線等斗爭歷程。此外,書中還收錄了《永不消逝的電波》《蘆蕩火種》《我黨的經(jīng)貿保衛(wèi)戰(zhàn)》等經(jīng)典故事,以及方強、李增援、陳朝榮、房迪光等烈士的英勇事跡。這些故事既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又兼具文學魅力。
我們來看紅與綠(代序)
馬連義
盧群大姐是新晉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更是我們大豐老年作家協(xié)會主席。前不久一次文友聚會的席間,她突然對我說:最近編了兩本書,一本講大豐紅色故事,一本講大豐景點故事,幫著寫個序吧?我說好啊。于是她拿來了這兩本稿子的清樣,一本是《熱土留芳》,是紅色;一本是《豐景獨好》,是綠色。
一、先看紅色
古人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蛟S因為這片土地曾經(jīng)被戰(zhàn)火燃燒過,揮灑了烈士的心血,所以才生長出今天的繁榮昌盛。
我們的先輩,世世代代熱愛和平,但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后期,南黃海西岸這片荒涼灘涂、這片熱土被侵略者拽進戰(zhàn)爭泥潭。
在這之前,這塊熱土雖然也有戰(zhàn)亂,但這片海涂還相對平靜。唐宋元明清,這里是兩淮鹽業(yè)主產(chǎn)區(qū),比較富庶,對國家經(jīng)濟有較大貢獻。可是,曾經(jīng)如日中天的鹽業(yè),在清朝中晚期開始蕭條,這里的社會發(fā)展一度擺停,空曠的鹽堿地在等待新的生產(chǎn)關系和生產(chǎn)力。后來,張謇來了,鹽業(yè)文明變成農(nóng)耕文明,拉開了沿,F(xiàn)代化探索的帷幕。是侵略者發(fā)動的戰(zhàn)爭撕碎了這幅藍圖,使我們可愛的家鄉(xiāng),在風雨飄搖中凌亂。
到1940年前后,多種政治和軍事力量,角逐于此。開始是帶有特殊使命的日本企業(yè),進而是日本侵華作戰(zhàn)部隊、國民黨的地方政權和軍隊、汪偽政權的和平軍、地方自治武裝,還有公開和隱蔽的各種社會流派。他們依托茫茫灘涂、遮天蘆葦,溝河港汊縱橫交錯的地形地物,將這里建成一座藏匿海邊的戰(zhàn)爭黑市,上演著明火執(zhí)仗的掃蕩和月黑風高的間諜戰(zhàn)。整個沿海烏煙瘴氣,暗流涌動,情報交換,軍械貿易,藥品倒賣,鴉片私販,全景式勾勒出黃海濕地特殊戰(zhàn)區(qū)的潦草圖景。
我們編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讓家鄉(xiāng)的人們和我們的后代記住1940年。那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那一年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白駒會師,英勇無敵的新四軍第一師,在我區(qū)東南片大橋、川東、草廟、萬盈、小海一帶轟轟烈烈發(fā)動群眾,建立革命根據(jù)地,進而創(chuàng)立地方紅色政權。
本書開篇《一座永遠屹立在黃海之濱的紅色豐碑》,講述了中共臺北縣委(即今天大豐區(qū)委前身)在戰(zhàn)火中誕生的故事。老人們回憶,那時整個華東革命根據(jù)地已星火燎原,原國民黨駐守的城市被逐個解放,捷報頻傳。其中有兩個地方政權是
新四軍新建的,一個是如東縣,在如皋的東邊,一個是臺北縣,東臺的北邊。中共臺北縣委的成立,是我們黨在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建立紅色政權的范例。
遙望八十多年前,江淮紅旗漫卷,曠古沉寂的海濱如火如茶,反掃蕩,驅頑敵,鬧土改,抓漢奸,搞支前。我們傳承著革命先輩的紅色血脈,銘記《永不消逝的電波》和《蘆蕩火種》的英雄故事。我們大豐的紅色文化可歌可泣,融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推翻三座大山的宏偉史冊,永存千秋。
二、再看綠色
八十多年前全民抗戰(zhàn),八十多年后全域旅游。我們把歷史當成一座橋,連接著這兩本書的內涵與外延,哦,一目了然。打開《豐景獨好》,開篇《只此青綠》。其中寫著:
在大豐,那遮天蔽日的綠,一下子會淹沒你,令人窒息。那曠野上的綠,又會托起你,讓你自由呼吸。這綠,風一吹,在你眼前,一浪浪地涌來,又一浪浪地退去。
青,說的是這里的水,是湖水,是池塘水,是曲曲彎彎縱橫交錯大河小河里的水,是遼闊蒼茫一眼看不到邊的大黃海之水。
初來大豐,你會覺得無邊的大,蒼蒼茫茫,遼闊無垠。天連地,地傍海,天水相連,一馬平川。這里無山,卻有樹木排排行行,綿延天邊,與青云相接,視覺上便有了群山連綿、蒼翠峭拔的感覺,實也壯觀。
這里需要簡單介紹一下大豐的全城旅游情況。
大豐旅游整體格局為兩片四線。西片花海,東片沿海。書中描述,栩栩如生。穿越其中的范公堤旅游專線紅色旅游專線鄉(xiāng)村旅游專線北上海旅
游專線盡展其全貌。大豐現(xiàn)有一處5A級景區(qū),六處4A級景區(qū),在全國縣(市、區(qū))級旅游軍團中,屬甲級陣營。
此間有一花、一神,大豐旅游之極品。花為郁金香,歷史上,郁金香經(jīng)絲綢之路出西域,被西方推崇至極,后轉輾回國,落戶大豐,成全球花冠。神為麋鹿,它是中國特有的吉祥之物,大豐麋鹿風靡天下。當今天下,凡文旅大觀處,非世界遺產(chǎn)地莫屬也;當今天下,凡優(yōu)質文旅,一為天賜,二是人為。大豐文旅,有世界自然遺產(chǎn)和人文遺產(chǎn)雙重加持。
古人說,地理就是戰(zhàn)略;今人說,旅游就是去沒有去過的地方看一看。通常的旅游勝地包括雪域高原、落日大漠、平鏡湖泊、平原古都、奇異荒島等等。但是,時至今日,許許多多的人還不知道潮間帶,還沒有觀賞過南黃海潮間帶的海涂秘境。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在我們的地球上,有兩處有名的潮間帶。一處在歐洲的瓦登海,一處在中國的南黃海。億萬年來,在我國南黃海地區(qū),長江、黃河泥沙沖積與東海前進波相互作用,經(jīng)無限循環(huán)的潮汐作用,演變出了潮間帶。百萬羽候鳥,冬來春往,在這里經(jīng)停過境,數(shù)十萬留鳥,在這里棲息生存。
這片被聯(lián)合國專家稱之為大自然罕見之美景的海岸帶,蜿蜒近一百公里,其中心區(qū)位,就在我們大豐國家級美麗海灣川東港。你聽說過中國古代三大仙島之一的瀛洲島嗎?你聽說過《山海經(jīng)》當中描繪的大荒東經(jīng)嗎?你到過野鹿蕩、日出
海灣嗎?你見到過雨后彩虹中仙鶴穿越嗎?你見過大片堿蓬形成的晚霞中的火燒云嗎?你見過茵陳草和白茅組合的螢火圣島,在七夕之夜與銀河相映生輝,形成的天上街市與人間銀河嗎?這就是大豐旅游的魅力。我們舉起潮間帶文化的旗幟,在全球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旅游中獨樹一幟。
盧群大姐是有感召力的,她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屈指百人。除了為數(shù)不多的外地人和年輕人,目前居住在大豐本地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的稍有名氣的作文者,幾乎滿員出列。陳海云先生、鄒迎曦先生、倉顯先生,均年過八旬,仿佛老將歸陣,重披戰(zhàn)袍。本書作者多為圈內文友,朋友們歡聚一堂,評與說、鼓與呼,為大豐紅色樹碑,為大豐綠色立傳。
此情此景,我亦動容,為之肅然起敬,擬此小文,以為序,贈予作者與讀者。
2024年6月
(馬連義,著名文化學者,大豐野鹿蕩星空保護地創(chuàng)辦人)
目錄
一座永遠屹立在黃海之濱的紅色豐碑/陳同生---------------------------------001
方強與袁文彬/施建石---------------------------------007
從上海走來的鹽阜英烈/范申---------------------------------020
方強與郭沫若/張漢林---------------------------------025
徐鳴兩進西渣/徐應葵---------------------------------031
青春的光華戰(zhàn)斗的詩篇/陳海云-------------------------------036
那顆劃破天空的流星/葛海燕-------------------------------042
人民大眾青年藝術家李增援/陳海云-------------------------------048
他心中只有人民/鄒迎曦--------------------------------055
烽火年代志士歌/ 劉立云-------------------------------061
黃克誠將軍的廉政故事/盧群--------------------------------066
抗戰(zhàn)時期的大豐女地下黨干部/戴文華-------------------------------069
紅色土地上的移民英雄顧文達/仇文倩-------------------------------073
女兒情 /鄒迎柯李宏俊---------------------------------080
特殊的客人 /盧群--------------------------------086
夜訪 /鄒迎柯李宏俊-------------------------------089
父子接力八十年守護無名烈士墓/ 陳萬榮---------------------------------092
陳毅丁溪遇險記/倉顯-------------------------------095
鐵骨寫春秋熱血照丹心/夏鈺蘇-------------------------------098
蘆蕩勘察記/鄒迎柯李宏俊--------------------------------101
西團鎮(zhèn)上的阿慶嫂/倉顯-------------------------------106
永遠的戰(zhàn)地玫瑰/劉立云-------------------------------109
異地他鄉(xiāng)埋忠骨 守貞英名永傳揚/朱明貴-------------------------------114
一封珍貴的來信/江興林-------------------------------118
一碗雞湯引發(fā)的故事/盧群-------------------------------121
小濤濤出生記/鄒迎柯李宏俊-------------------------------124
一位抗戰(zhàn)老兵的無悔人生/仇育富-------------------------------128
烈士房迪光的一生/房丹-------------------------------133
把忠貞寫在大地上/戴文華-------------------------------137
海笑和《臺北大眾》/周古凱-------------------------------143
探訪謙和倉/駱紹春-------------------------------148
南陽鎮(zhèn)廣豐村的榮軍故事/陳勁松--------------------------------151
六元抗幣和半袋糝子/王宏程-------------------------------155
英雄三十里一宋永喜/丁日旭-----------------------------------159
韜奮精神薪火相傳/ 陳萬榮-------------------------------162
小鬼抗戰(zhàn)二三事/董愛中-------------------------------165
鎮(zhèn)海寺的鐘聲/盧群-------------------------------168
紅色歷史的回響/陳同生-------------------------------171
新四軍裕華圍殲日偽軍/王步中-------------------------------176
喋血龍王廟/劉立云-------------------------------.183
湯家舍戰(zhàn)斗 /盧群-------------------------------187
八灶村的紅色故事/袁紅--------------------------------190
鹽墾中學的崢嶸歲月/劉立云-------------------------------194
一場漫長而艱巨的經(jīng)貿保衛(wèi)戰(zhàn)/陳同生----------------------------------198
紅色朝榮村/仇育富-------------------------------204
今昔支前模范村盛開美麗大紅花/朱明貴-------------------------------09
小鎮(zhèn)上的紅色印跡/ 劉立云-------------------------------212
回眸臺北縣的文教事業(yè)/陳同生-------------------------------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