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兩個互補的層面入手,一是宏觀理論層面,即結合藝術文化學和民族音樂學的不同視角,結合運用史料文本和田野考察方法,認識和闡釋中國民族音樂話語體系的結構、形態(tài)等符號層面和意義象征層面。二是微觀實踐層面,即結合音樂民族志的另一種視角,通過研究者自己的親身體驗和考察實踐,去觀察中國民族音樂中抽象化、模式化的音樂概念,如何通過具體性、即時性的表演行為,產生、制造出五彩繽紛的音樂聲響的整個過程。
本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中國音樂理論話語體系下的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志書寫進行詳細的解讀和闡釋。
楊民康,白族,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民族音樂學)博士。中國音樂學院特聘研究員;哈爾濱音樂學院、云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央音樂學院研究員。歷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助理、民族音樂研究室主任、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歌及歌舞音樂、傣族和南亞語系民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傳統(tǒng)音樂、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傳統(tǒng)宗教儀式音樂及民族音樂學、音樂民族志方法論等。出版著作20余部,發(fā)表論文200余篇,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三等獎(共4次)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集體)。專著《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文化研究》(2016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