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伊比利亞半島悄然啟動了一項跨越時光的家庭教育調(diào)查。來自西班牙的心理醫(yī)生和葡萄牙的家庭教育專家,他們一起走進了800多個家庭,傾聽那些看似尋常卻藏著情感波瀾的親子故事。
十年后,一位旅居歐洲的中國家庭教育作家被這些真實故事深深觸動,將其整理并提煉出14組典型案例,編寫成書。
人們常說: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什么是不幸的童年?缺愛、被忽視、遭冷落,當然是,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些看上去愛得太多的家庭,同樣潛藏著深深的困擾。愛太滿、靠太近、管太緊,有時也會讓人窒息,一種以愛的名義加諸于孩子的無形傷害。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一面鏡子,照見父母的焦慮、期望,也映射了孩子的掙扎、順從與沉默。它們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許多盲區(qū)和誤區(qū):父母以為自己在愛,孩子卻在慢慢學會逃避。
愿你在閱讀這些故事時,不只是看到別人的悲歡,更能重新看見自己,看見你傾其所有的付出,也看到被愛裹挾的孩子。
愿我們終能在愛與放手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距離。
寫在開頭
我叫林婉言,一位專注于心理學、家庭教育與寫作的人。
2014 年,我開始旅居歐洲。
那是一個盛夏的夜晚,在葡萄牙里斯本郊外一間臨海的老 房子里,我遇見了兩位后來頻繁出現(xiàn)在我生活與思考中的朋 友西班牙心理醫(yī)生加布里埃爾·岡薩雷斯(我叫他老加), 和葡萄牙家庭教育專家米格爾·莫雷拉(我叫他老米)。
他們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生活,對中國家庭并不陌生。雖然成長背景迥異,我們卻一見如故。那晚,葡萄酒在玻璃杯中輕輕搖晃,窗外海浪低語,談話悄然滑向一個更深的問題: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真的能帶他們走向自由嗎?
我說,在我們身邊,許多家庭教育的故事往往在孩子考上大學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像童話的結(jié)尾:白雪公主和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后來呢?
那個被父母全力呵護、精心養(yǎng)育的孩子,成年后真的更快樂、更獨立了嗎?
我關(guān)注的,是那些童話結(jié)局之后仍在繼續(xù)的人生:他們學會處理沖突了嗎?能進入真正的親密關(guān)系嗎?是否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能好好呼吸的內(nèi)在空間?
聽到這里,老加和老米幾乎同時驚呼:天底下真有這么巧的事!
他們笑著說,這些年他們所做的工作、傾聽的故事,簡直就是我問題的答案。
原來,很久以前,他們在伊比利亞半島發(fā)起了一項為期多年的家庭教育調(diào)查。
除了通過在線視頻和電話為 700 多個家庭提供心理咨詢,位于里斯本的咨詢室也接待了約 100 位來訪者他們或來自波爾圖的山丘,或從馬德里、巴塞羅那遠道而來。
有的來訪者西裝筆挺,試圖撐起最好的一面;有的衣著樸素,眼神里寫滿未訴的痛。
有人全家同行,滿臉愁容;有人獨自前來,像那位母親,手里攥著一張孩子的畫,淚水早已模糊了顏料;還有一位父親,遞出 10 頁密密麻麻的手寫信,字里行間全是悔恨與疲憊。
這些故事深深觸動了我,如同沉睡的種子渴望破土,一個念頭隨之燃起:或許,我能將它們寫成一本書。
老加和老米欣然支持,愿意分享那些曾在他們心中盤桓已久的心聲。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常在廚房的餐桌旁、海邊的石階上、咖啡館的角落,或咨詢室走廊的長椅間落座。有時候只是幾句話,有時候是一場長達幾小時的深度交流。那些故事有時輕如一聲嘆息,有時沉得像石頭落進水底。慢慢地,它們在我腦海中開始有了結(jié)構(gòu)、主題與回響。
我將這 800 個家庭大致歸納為四種類型,精選出 14 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每一個案例都是一面鏡子,照見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隱秘聯(lián)結(jié)。
孩子的情緒、行為,甚至命運的走向,從不是偶然。他們所呈現(xiàn)的一切,往往正是父母無意識的延伸,是那些未被理解、未被療愈的部分在孩子身上重新上演?梢哉f,孩子是父母內(nèi)心深處那塊未被看見的投影布,他們的人生,時常在映照著父母未竟的故事。
為了保護隱私、增強可讀性,書中的案例均經(jīng)過改編。它們并不指向任何特定個體,但其中的情緒線索、關(guān)系動態(tài)與家庭結(jié)構(gòu),皆真實可信。
人們常說: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可什么樣的童年才算不幸?許多人會說,是缺愛、被忽視、遭冷落。
但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遠不止缺愛這么簡單。
許多父母傾盡所有去愛,篤信只要給得夠多,孩子就會更幸福。但現(xiàn)實遠比這復雜。
當愛變得太多、太滿、太近、太密不透風時,它也可能成為一種負擔,一種溫柔的控制,一種無形的傷害。
這些看不見的問題,在一個個家庭中反復上演。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不是教你如何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想邀請你一起思考:
愛,究竟是什么?
教養(yǎng)的本質(zhì),是不是該從給得更多,轉(zhuǎn)向看得更清?
愿你在這本書里,不只是看到別人,也慢慢遇見自己。
林婉言
2025 年春于里斯本
第一部分 付出型家庭
第一章 出于過度保護而付出的父母&無法獨立的孩子
002
案例1 快樂不起來的露西亞
002
母親總是把我們的事情擺在首位
002
25歲,我的人生還沒開始
005
案例分析
007
從幸福童年到心理治療之路
007
無限制的愛帶來的后果
009
愛的本質(zhì):促進成長的審慎付出
011
第二章 源于控制欲而付出的母親&婚姻不幸的女兒
013
案例2 快被逼瘋的瑪麗亞
013
我仿佛嫁給了我媽
013
從替我選大學,到替我辦婚禮
014
因為婚禮,我老公和我媽差點兒鬧崩
015
我們的小家庭中總有一個媽
017
她真的只是想幫忙
019
瑪麗亞丈夫的困惑
020
聽聽瑪麗亞的母親怎么說
023
案例分析
026
愛得過多的父母,容易教育出無法處理好親密關(guān)系的子女
026
愛得太多的父母,培養(yǎng)依賴性強且容易被操控的孩子
028
過度關(guān)愛孩子的父母&真正愛孩子的父母
029
第三章 為了奪愛而付出的父母&找不到自我的孩子
032
案例3 被愛所困擾的安德烈
032
父母分開了,卻對我們更好了
032
我需要尊重,而他扔給我一件新夾克
034
得到了一切,卻失去了自我
035
案例分析
037
父母的付出,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滿足自己
037
奪愛背后的需求
039
付出和控制之間的模糊界限
042
第二部分 無法接受不完美的家庭
第四章 不允許失敗的父母&只能撒謊的孩子
046
案例4 完美家庭里的路易斯
046
被質(zhì)疑的模范生
047
如果孩子有錯,那一定是別人造成的
048
如果家是一個樣板間
050
從打造家庭樣板間到打造模范孩子
052
面對壓力,孩子學會了撒謊
054
案例分析
057
我的孩子必須優(yōu)秀背后的心理動因
057
寧可否認一切,也不愿意接受孩子平凡
058
第五章 在比較中長大的父母&在比較中長大的孩子
060
案例5 人生被規(guī)劃的安娜
060
從小,我家就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060
我沒有義務成長為她希望的樣子
061
案例分析
063
有條件的愛
063
虛假自我的形成
065
自我防御機制
067
第六章 用期待做籌碼的父母&在贊美中長大的孩子
070
案例6 優(yōu)秀的葆拉
070
那個完美的她為什么還單著
070
偽定律:獲取愛=做到完美
072
案例分析
073
完美背后的需求與代價
073
贊美和認同的區(qū)別
076
第七章 內(nèi)心裝滿挑剔的父母&不敢讓父母失望的孩子
079
案例7 永遠彈不對F調(diào)的布魯諾
079
作為一名鋼琴家的孩子
079
我對你很失望
081
案例分析
082
卡倫·霍妮的應該的專制
082
內(nèi)心批判者的慣用伎倆
084
擺脫內(nèi)心批判者
087
第八章 拒絕現(xiàn)實的父母&求救無門的孩子
091
案例8 特殊兒童莉婭
091
我家孩子怎么可能有學習障礙
091
海嘯般的愛,淹沒的是自己的孩子
093
看起來是在幫孩子,其實是在拯救自己
096
案例分析
098
總想幫助孩子是一種執(zhí)念
098
孩子與父母的互賴癥
101
第三部分 童年補償型家庭
第九章 奉獻型媽媽&不懂感恩的兒子
106
案例9 總是為別人而活的貝倫
106
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為錢發(fā)愁
106
我的童年不完整,孩子的童年必須完美
108
付出了,但也受夠了
110
案例分析
112
過度彌補童年的養(yǎng)育
112
滿足自己需求和滿足孩子需求之間的區(qū)別
114
第十章 控制孩子的父母&用食物奪回控制權(quán)的孩子
118
案例10 因體重被拋棄的桑德拉
118
我感覺自己終于自由了
118
比起男人,美食更能帶來持久的安慰
119
案例分析
121
食物,逃避現(xiàn)實的親密伙伴
121
她渴望的不是食物,而是愛
124
認清需求,讓食物回歸本質(zhì)
128
第四部分 邊界模糊的家庭
第十一章 缺乏邊界感的母親&害怕被吞噬的兒子
134
案例11 感到窒息的安東尼奧
134
在媽媽面前,我沒有隱私
134
從逃避母親,到逃避所有女性
135
案例分析
136
沒有邊界的愛,到底有多可怕
136
我想被愛,但又怕被靠近
138
第十二章 挑剔未來女婿的父母&
躺在媽媽懷里找丈夫的女兒
140
案例12 找不到結(jié)婚對象的卡羅爾
140
我一個人也能過得挺好
140
他不是結(jié)婚的料
141
案例分析
143
尋找一個十全十美的愛人
143
與其說找伴侶,不如說在找自己
145
第十三章 拯救型父母&具有國王思維的孩子
147
案例13 成功而失落的胡安
147
有事可以找爸爸
147
我以為我成功了
149
我做到了,但我又沒做到
150
案例分析
153
他們需要一個能麻煩他們的孩子
153
你很特別和你需要我才特別之間:拯救型父母
155
嬰兒陛下的特點
156
國王的特權(quán)感給孩子帶來了什么
158
第十四章 不是母后的母親大人&做著公主夢的孩子
162
案例14 永遠想當公主的艾塔娜
162
我媽媽說女人應該得到這些
162
我都道歉了,還要我怎么樣
164
案例分析
167
被愛等于被照顧的戀愛觀
167
在婚姻中尋找父母
169
第五部分 總結(jié):我們需要反思什么
第十五章 真正的成長,要突破共生
174
父母愛得太多,孩子成年后的14個特點
174
1.害怕做決定
174
2.在關(guān)系中頻頻受挫
175
3.深重的愧疚感
176
4.抱怨生活的不公
176
5.信任難題
177
6.強烈的控制欲
177
7.做事半途而廢
178
8.習慣性自責
178
9.期待特權(quán)待遇
179
10.抗挫折能力薄弱
179
11.害怕成功
180
12.易產(chǎn)生飲食失調(diào)
181
13.自卑感
181
14.創(chuàng)造力匱乏
181
共生的隱形牢籠給孩子帶來了什么
182
第十六章 孩子獨立與父母放手之間的博弈
185
哪吒式分離:孩子必須離開父母,
哪怕是用最疼痛的方式
186
勇于抉擇的費爾南多:現(xiàn)實中的哪吒式分離
188
亞伯拉罕式的放手:放下的不是孩子,而是控制的執(zhí)念
192
彩虹之約:愛該有的樣子和顏色
194
后記 在愛中放手,在放手中見證奇跡
197
附錄 彩虹之約行動清單
200
放下完美父母的幻想與控制欲
200
重新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每天練習接納并認可自己
201
重視人際交往,發(fā)展身心愛好
201
關(guān)閉自動駕駛模式
201
用心經(jīng)營婚姻
202
學習一些親子交流的有效技巧
202
與自己的父母談一談,打破舊有的關(guān)系模式
203
告訴孩子你的改變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