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細胞到超人》推薦序
一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的歷史就離不開生命科學。
寫人類歷史的書約可分為兩種:
一種是人文版,如房龍的《人類的故事》,如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如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一種是生命科學版,如本書。
這兩種寫人類歷史的書,并不截然對立,恰可互為參照。
以我自身的閱讀經(jīng)驗來說,孩童時代,經(jīng)史子集、志怪傳奇,讓我徜徉在人文的海洋里;弱冠之時,生物科學為我打開了自然科學的大門,使我明白科技與人文本就相互輝映。
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都應從娃娃抓起。青少年不妨在讀人文歷史的同時,看一本由生命科學領(lǐng)域的專業(yè)人士寫的人類簡史,尤其是頂級科學家寫的大家小書。
二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
這三個所謂的終極之問的答案,無論是古希臘的先賢,還是中國先秦的諸子,相信他們都思考多次了。
地球存在了大約46億年,已知生命的歷史已有約34億年,我們是誰、因何誕生、去往何處,學界有著不同的認識。
從地球存在了幾十億年的背景來看,自詡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也只存在了短短一瞬。莎士比亞的人啊,你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句話,在文學作品中無可厚非,但在生物圈中,實在是自大之言。如果曾經(jīng)的地球霸主們有靈性,聽到這句話,免不了對人類一頓鄙視。即使是現(xiàn)在,人類在稱王的道路上依然走得艱難。在我看來,地球之王是微生物,多細胞生物之王是昆蟲,論生存實力,人類還遠遠比不上這兩種生物。
而達爾文顯然更客觀,他說人類的特征是兩足直立行走、腦容量大和智力高,可見人類能僥幸站上食物鏈頂端,也只是演化帶來的偶然結(jié)果。但在今天看來,這個定義并不完善,我們或許應該說,人是具有23對染色體的有機體,人類的基因組含有30億對堿基,基因總量約為22000個,同時,人體還攜帶了10倍于人體細胞數(shù)量的微生物。
雖然相較于過去,我們對我的理解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進步,可這依然不一定是生命的真相。演化還在繼續(xù),造物主也可能隨時喊停,而探索未知,正是科學的意義,也是人的獨特性所在。
讓電動車普及、火箭回收,并意欲移民火星的商業(yè)奇才馬斯克,曾將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歸結(jié)為第一性原理。這個概念最初源自哲學,是指透過表象看本質(zhì)的思維方式。每個學科都有第一性原理,演化的思想,即遺傳與變異是生命的本能,這是生命的第一性原理,也是生命科學為我們提供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當你在人生選擇方面,為隔代如隔山的交流鴻溝而苦惱時,演化歷程會告訴你,這正是地球生命前進的動力與祖先做出不一樣選擇的狼變成了忠誠的狗;兩棲動物的出現(xiàn)也是因為有魚選擇離開水域;人之所以能夠制造并使用工具,或是因為某些特立獨行的祖先選擇了從樹上下來解放了雙手(前肢)……
當你自視甚高忘乎所以時,自然歷史會告訴你,人雖然自詡?cè)f物之靈,但也只是被無序的演化之手推上王座的生物之一,并不代表我們有權(quán)利凌駕于萬物之上,或是對自然索取無度。用客人而非主人的心態(tài)看待自己與外界的關(guān)系,就能在生活中保持謙卑。
過去的500年,是數(shù)百萬年人類史以來最為璀璨的500年,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在意識到了地球不是宇宙幾何中心的真相后,卻努力想要成為宇宙精神中心。
科技發(fā)展到今天,我們或?qū)⒔沂疚覀儚哪睦飦淼膴W秘,即生命起源;然而,在人工智能大熱的當下,特別是ChatGPT橫空出世后,相當一部分人類,尤其是其中的精英群體對于我們往哪里去分外悲觀。如果智能可被創(chuàng)造,人類還有自由意識嗎?
楊振寧先生曾言:如果你問有沒有一個所謂人形的上帝,那我想是沒有的。如果你問有沒有一個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于是乎,我們又要開始重新審視我是誰這個問題。我們究竟是瓶中之腦、模式動物,還是一群真實的,因為自然規(guī)律而涌現(xiàn)出來的高等智慧生命?硅基生命一旦批量到來,碳基生命的前途又將如何?
三
帶著這些問題,我建議大家不妨看看這部作品。
這是一本既輕松愉快又不失專業(yè)的科普小品,更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身為頂級科學家的作者有著孩童般快樂有趣的心靈。
全書從一個旋轉(zhuǎn)的大石頭,即地球起源出發(fā),幫我們回顧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無性到有性,從低等到高等,從本能到智能,從文化到文明這一系列演化過程。
作者文筆風趣幽默,段子橫飛,把演化描述得生動有趣,尤其適合青少年閱讀。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嘴上也一直是掛著笑的,特別是看到第七章《哈哈哈哈哈,我們?yōu)槭裁磿?》時。這本書的插畫師也非常給力,想必和作者是配合已久的老朋友了。
本書另外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跳出人類看人類。如提到一群科學家在研究大鼠被撓時是否能感到癢,然后發(fā)現(xiàn)它們被撓的時候,同樣會發(fā)出吱吱的聲音。的確,人類太習慣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而忽略了眾生的靈性,其原因往往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如諾貝爾獎獲得者雅奎斯莫諾所說:那些對大腸桿菌而言是正確的東西,對大象而言也是正確的。這句話清晰點明:貫穿生命演化史的不是物種,而是基因。所以,從基因的角度思考人類的來龍去脈、七情六欲,不僅更為合理,也會讓人耳目一新。
疾病讓我們對病毒有了切膚之痛,而本書也專門談到人類疾病的歷史。其實,以細菌、病毒為代表的微生物,才是這個地球上以星球化方式運作的地球之王,它們來到地球幾十億年,人類則只存在了幾百萬年。保持謙卑和敬畏,才是人類在這個藍色星球上長久生存的唯一的、正確的哲學之道。
在某些情況下,病毒會威脅生命。病毒,其實是蛋白質(zhì)外殼包裹著的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寫滿了信息。這些信息有好有壞,但可能就是那萬分之一的壞消息會對生物產(chǎn)生極大的破壞性影響。病毒感染后,這個蛋白質(zhì)包裹著的小紙條會找到人類細胞,像萬能鑰匙解鎖一樣,把自己的遺傳物質(zhì)注入進去,并開始在細胞中復制。細胞就好比一間重工廠,病毒進入后開始制造自己的飛機大炮,消耗完一個細胞的能量后,就擴散到下一個細胞中繼續(xù)復制。
聰明的病毒往往是高感染、低致死,甚至可以和人類共生,典型的代表就是普通流感病毒。幾乎每個人都會感染流感病毒,但大概99.9%的人都不會因其致死,似乎流感病毒和人類已經(jīng)達成了一致的意見:有你就有我,咱們一起往前走。
但總體來說,病毒跨越了無機和有機,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間,就像生命森林中成千上萬只蜜蜂,傳遞著信息,嫁接著基因,利用著太陽的能量和地球的資源,創(chuàng)造出生物圈。所以,我們和病毒之間的關(guān)系或許可以是相看兩不厭的和諧共生。
本書最后討論了人工智能、人類永生,以及人類可能面臨的大劫難。作者以謹慎樂觀的態(tài)度,分析了地球曾經(jīng)歷的種種,但又啟發(fā)大家,特別是年輕一代:應該辯證地看待科技與人文的關(guān)系。沒有科技的人文或許是愚昧的,但沒有人文的科技則一定是危險的。無論科技發(fā)展到何種程度,我們都不要忘記因何而出發(fā)。由此,我們才能在觀星河之遼闊時深刻理解人之局限,也能在感悟自然的同時銘記人性之本。
四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此言不虛。生命科學也許會是伴隨人類發(fā)展得最為久遠的學科。
父精母血,孕育出新的生命,可稱血脈的傳承;語言、文化、習俗的延續(xù),可稱文脈的傳承;與人共生的微生物的傳遞,則是菌脈的傳承。我一直堅持認為,人類社會是三脈合一的產(chǎn)物,我們的血脈(基因遺傳)、文脈(種群文化)和菌脈(共生菌群),都在世代傳遞著。
隨著人類對基因、對生命科學的了解日漸深入,我們也會更加了解人類的歷史,領(lǐng)悟生命的真諦。如果說生命不過是一套復雜的代碼,那么我相信人類的代碼中有愛。
只要人類存在,生命科學就會存在和發(fā)展下去。希望這本從生命科學視角記錄和解讀的人類簡史,可以照亮我們成長、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