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總結了認知行為療法的前沿原則,并為將這些原則應用于不同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提供框架指南。
本書首先全面介紹了認知行為療法的原則,具體討論了懷疑的概念化模型,講解了目標導向治療的典型結構,包括如何識別癥狀,建立治療目標,以及結構典型的認知行為療法階段,并提出了案例解析的指導原則以及撰寫案例解析的方法。
隨后書中提供了將認知行為療法的原則應用于不同心理疾病的使用框架,包括抑郁癥、雙相障礙、焦慮、憤怒、物質濫用、人格障礙、自殘、自殺傾向、精神病等。針對每種疾病都講解了如何透過認知模型來理解每一個臨床問題,不正確的思維模式如何導致了不正常的行為。然后為每一個問題提出了量身定做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包括每一個步驟,治療中和治療外的練習,以及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清晰方法。
本書還提供了大量清晰、直觀的實用圖表,包括針對各種問題的來訪者工作表,可供咨詢師在臨床工作中使用。
譯者序
CBT(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的中文全稱是認知行為療法,是由阿倫·T. 貝克在20世紀60年代發(fā)展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核心理念,可以簡化地表達為:人的情緒并非來自事件本身,而來自人對事件的想法;想法不僅會影響情緒,還會影響人應對事件的行為方式;應對行為會塑造事件的結果走向,又反過來作用于情緒、想法……這樣講稍顯抽象,但不用著急,在書中第一章認知模型的開端,作者們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家三口突然收到一封婚禮邀請函,但由于看待事件的想法各不相同,父親、母親和兒子的情緒和反應也大相徑庭。(你會對這一情景產生什么想法呢?)本書由淺入深,首先介紹了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模型、重要概念,給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本書使用了一個其他認知行為療法書籍里不常見的概念:懷疑標簽(doubt label)。如果把這個概念和認知行為療法常用的概念橋接起來,它粗略地近似于某個特定的人關乎自身形象的負性自動思維。每個人都有其價值觀(values),也就是他看重的、渴望的品質。而懷疑標簽就是價值觀的暗面,一些縈繞的、不安的自我懷疑。例如,如果某個人希望自己是受歡迎的人(其價值觀在于社會接納方面),他就更可能在意自己有沒有吸引力;如果他恰好遭遇壓力,或自尊水平較低,懷疑標簽的陰影就會浮現(xiàn),讓他更容易感到我沒有吸引力。
光有理論還不夠,本書在第三章、第四章中,緊接著給出了制定目標、問題清單、家庭作業(yè)、案例記錄等方面的通用工具模板,這也是封面書評里提到的本書亮點之一。閱讀此書的心理困擾者拿到這些工具,也不會覺得太難理解,可以作為自助的切入口。對于新手咨詢師,這些小工具可以讓人快速上手,搭起治療的大致框架。而老手咨詢師,也能在回顧這些工具的過程中查漏補缺,做到法度森嚴。如果把視野放到咨訪雙方,這些工具可以讓雙方確立目標,在對齊后的基礎上開展治療,避免雞同鴨講。來訪者拿到這些材料后,會更容易建立起對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的認識。畢竟咨詢師天天干這行,很容易對心理咨詢這回事爛熟于心、習以為常、匆匆?guī)н^,沒有察覺來訪者仍處于困惑之中,并未充分理解某種干預的道理和必要性。咨詢師如果僅憑來訪者動力缺乏的表現(xiàn),就斷定他阻抗推諉、病入膏肓,而未反思自己的干預和解釋是否到位,就太遺憾了。
第五章到第十章則是聚焦于臨床實務的部分。作者分別聚焦討論了抑郁、焦慮、憤怒、物質使用障礙、人格障礙與自殺自傷、精神病等心理障礙類目。在每個章節(jié)中,首先基于認知行為療法的視角,給出這種心理障礙的認知模型;然后給出幾大類別的干預策略,并在每一大類內討論用到的工具、治療過程的重點難點;每章末尾也有一個小小的總結。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條理清晰,而且多讀幾個章節(jié)后,不難體會到認知行為療法思路的一以貫之:不管來訪者的表現(xiàn)如何千奇百怪,治療師都要回到情境、認知、情緒、應對行為的基礎概念上,描繪來訪者當前功能不良的模式,確定雙方同意的治療目標,再予以扎實細致的干預。
這本書的翻譯是在2023年3月到10月間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完成的。本書的內容全面而細膩,翻譯時一對照,我也發(fā)現(xiàn)了既往咨詢工作中的疏失之處,收獲頗多。而作為譯者,翻譯這本書的感受相當舒適。書中沒有什么奇詭的高論與幽深的思想,作者行文簡潔曉暢,閱讀和翻譯的過程都很絲滑,仿佛在吃容易消化的餅干麥片;常常津津有味地干活,一回神才發(fā)現(xiàn)已經刷刷刷翻了好多頁。英文原文里也用了一些生動明了的詞,思考如何將其譯為中文很有趣味。例如作者寫到,干預抑郁時,要把give-up thought替換成go-to thought,大意就是把來訪者想要放棄的想法替換成立刻行動的想法。經過思考,我把go-to thought直接翻譯成去做思維這樣一來,就都是口語、都是兩個音節(jié),完美對應,好耶!
最后,我想感謝佘炤灼的介紹,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本書的翻譯工作。感謝編輯趙昕培、董桃,不辭勞苦,在本書出版前后與我進行多次溝通。感謝翻譯過程中被我泡過的所有咖啡廳、摸過的所有貓,它們?yōu)樾量嗟姆g過程增添了溫馨的感受。感謝求真學會的朋友們在生活中給我?guī)淼目鞓。盡管我挺喜歡這本書,也盡我所能進行了翻譯,但難免存在瑕疵疏漏之處,希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那么,你準備好踏上CBT的旅程了嗎?
劉竹
2024年9月于重慶
導言
我們?yōu)槭裁匆獙戇@本書
《認知行為療法:臨床工作指南》基于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原則,向臨床工作者提供了多種心理障礙的認知概念化,以及各種基于 CBT、針對上述具體困境的干預措施。我們作為臨床工作者、培訓者,以及大規(guī)模 CBT 傳播項目中的培訓者的過往經驗讓我們得以寫成這樣一本書。這本書可以滿足在社區(qū)精神衛(wèi)生、私人執(zhí)業(yè)、醫(yī)院與組織環(huán)境中的臨床工作者,以及培訓項目、實習環(huán)境和課堂上的督導師、培訓師和教師的需求。本書的基本原則完全基于阿倫·T. 貝克(Aaron T. Beck)博士提出的CBT 原則。我們有幸直接接受了貝克博士的教導,并與他密切合作了三十多年,因此我們能以一種易于理解和實踐的方式將他的理念傳達給心理健康專業(yè)人士。
本書的內容
本書結合了治療抑郁癥的 CBT 最新原則,并提出了一個將這些原則用于多種臨床問題和診斷的框架。第一章詳細介紹了CBT 的原理,第二章隨后更具體地討論了懷疑概念化模型(doubt conceptualization model)。第三章討論了目標導向型療法的典型結構,包括如何識別問題、設定治療目標,以及典型的 CBT 會談應如何設定結構。第四章介紹了認知療法學院(Academy of Cognitive Therapy)制訂的關于如何進行個案建構(case formulation)和撰寫案例記錄(case write-up)的指南以及文本格式。該章還含有一份案例記錄樣本。
第五章及之后的章節(jié)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人們理解 CBT 的原則如何用于抑郁、雙相情感障礙、焦慮、憤怒、物質濫用、人格障礙、自傷、自殺和精神病的治療。特別之處在于,每章都會討論如何從認知模型的視角來理解各種臨床議題,即扭曲的思維模式如何導致功能失調行為(dysfunctional behavior)。隨后,我們會討論如何在 CBT 框架內為每種問題制訂專門的治療策略,包括多種循序漸進的計劃、會談中和會談外的互動練習以及預先填寫的應對卡片(它能明確呈現(xiàn)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每項干預措施的核心都在于幫助來訪者提升自信。樹立自信、減少自我懷疑是治療的基礎,也是我們對每種診斷和困境提出的干預措施的重點所在。我們并不希望本書成為被遵循的腳本,它應當是一份由個案概念化驅動的指南,可以根據(jù)每個人的具體需要而有創(chuàng)造性地、靈活地調整。
本書適合哪些人?
不論治療師在 CBT 方面的專業(yè)水平如何,本書都旨在提升他們運用 CBT 循證原則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為來訪者服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心理健康專業(yè)人士、學生、培訓者、督導師、教師,以及希望得到指導、鞏固并擴充 CBT 知識的治療師。這本內容全面的 CBT 指南為心理健康專業(yè)人士提供了一系列工具,這些工具也可以教導來訪者成為自己的 CBT 治療師。的確,CBT 對心理健康復原最有力的貢獻,就在于它能賦予來訪者抵抗復發(fā)、維持復原狀態(tài)的力量。
通過幫助來訪者習得有效的應對技能、樹立自信,CBT 向他們提供了成為自己的治療師所需的工具,在他們生活的航程中提供指引。因此,對于任何希望清晰理解心理問題的讀者而言,本書都能提供全面的資源,幫助個體成為自身思維、感受和行為的主人。
萊斯利·索科爾,持證心理學家,認知行為療法領域國際公認的領導者,在實踐、教學和研究方面擁有超過35年的經驗。曾是貝克認知行為療法研究所的教育主任和主要講師之一,現(xiàn)任認知治療協(xié)會資格認證委員會主席。與人合著有《認知行為療法的教學與督導》等。
瑪希·G. 福克斯,持證心理學家,私人執(zhí)業(yè)近25年。在貝克認知行為療法研究所與阿倫·T. 貝克等專家共事近30余年,是該研究所的兼職教師。與人合著有《認知行為療法的教學與督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