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唐詩三百首 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 ![]()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間,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云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余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一部流傳最廣的唐詩選集,中小學生接觸中國古典詩歌最好的入門書籍。權威譯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馬東瑤譯注。專家審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陶文鵬審讀。精美插圖最能融合文學性和藝術性的插圖作品,圖文并茂,營造最佳閱讀體驗。權威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是一個中央級的出版社,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出版社之一,獨家出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
國家教育部分別于2001年和2003年頒布了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核心內容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1年又對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的“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規(guī)定了不同階段學生的閱讀總量,指定和推薦了具體的課外讀物書目。從推薦書目可以看出,“課程標準”把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尤其是中外名著的閱讀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一再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己的語文能力70%是得之于課外閱讀。多讀課外書可以提高語文能力,這是所有人特別是語文能力較好的 國家教育部分別于2001年和2003年頒布了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核心內容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1年又對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初中)的“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規(guī)定了不同階段學生的閱讀總量,指定和推薦了具體的課外讀物書目。從推薦書目可以看出,“課程標準”把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尤其是中外名著的閱讀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一再強調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己的語文能力70%是得之于課外閱讀。多讀課外書可以提高語文能力,這是所有人特別是語文能力較好的人的共同體會。而中外名著則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首選,因為中外名著是人類數千年的文化積累與文明傳承,這些經過歷史的積淀與檢驗的文化財富,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 基于以上考慮,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憑借自身教育研究資源,組織了一批學者和專家,包括當代著名的作家、翻譯家、語文教育研究者、特級教師等,根據“課程標準”推薦書目,并吸收了一些權威學者最新的青少年閱讀研究成果和閱讀書目的推薦意見,精心編撰了這套“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本套叢書經過周到的考量和嚴格的篩選,最終選定了包含有童話、寓言、故事、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中國古典名著、歷史讀物、科普科幻作品等各種類別的必讀書目。 本套叢書是專門為廣大中小學生傾力打造的經典讀物,版本完善,內容準確,體例設置科學實用。叢書中的外國文學名著均為全譯本,我們選用了著名翻譯家的譯本,并編排了大量的由國外繪畫大師繪制的精美原版插圖,其中大部分插圖都是首次在國內圖書中呈現。針對中國古典名著、國學類圖書,我們邀請了包括蔡義江、張景、馬東瑤等在內的眾多學者和專家,由他們負責編寫和把關,以確保此類圖書的權威性與專業(yè)性。 叢書通過“導讀”“旁批”“要點評析”“考點精選”等欄目,對名著的精髓部分、重點、難點、考點,進行了細致的講解與指導,幫助學生有效積累文學知識,掌握閱讀方法,借鑒寫作技巧,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我們還針對其中思想內涵較深的作品,組織原書的著譯者和相關學者、專家編寫了權威、專業(yè)的點評,通過對作品重點篇章、重要段落、內容要點、精彩語句的批注和評析,實現了對作品全面、深入的剖析與解讀,使讀者能夠輕松領悟名著精髓,充分理解名著內涵,真正讀懂名著、讀活名著。 我們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出版,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提高其閱讀品位。希望廣大中小學生把本套叢書當成良師益友,與名著同行,在閱讀中成長。 李觀政 2014年6月于北京 作者簡介 蘅塘退士(1711—1778),清朝學人,原名孫洙,字臨西,一字答西,號爵塘,晚號退士,祖籍安徽休寧,生于江蘇無錫,《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 譯注者簡介 馬東瑤,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著有《蘇門六君子研究》《文化視域中的北宋熙豐詩壇》等,參編教材《中國文學史》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的文人庭園與文學寫作研究》,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文學通論》《中國詩歌通史》《中國古代文學教育與文學的生成、發(fā)展及傳播》等,在《文學遺產》等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數十篇。
導 讀1
卷一 五言古詩 張九齡 感 遇2 感 遇3 李白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4 月下獨酌6 春 思7 杜甫 望 岳8 贈衛(wèi)八處士10 佳 人12 夢李白14 夢李白16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17 送 別19 青 溪20 導 讀1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23 卷二 七言古詩 卷三 七言樂府 送友人188 留別王維224 溫庭筠送人東游263 閣夜299 春雨334 李端聽箏366 韓翃寒食395 賈生427 感 遇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是開元時期有聲譽的宰相。他的五言古詩最為人稱道,往往以凝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感慨,風格雅正沖淡,委婉深秀。 【注釋】 感遇:原詩共十二首,作于受李林甫排擠而被貶荊州時期。感遇,因所遭遇而感慨。葳蕤(wēiruí):花葉繁盛的樣子。林棲者:指山林隱士。 【詩意】 蘭葉在春天繁密茂盛,桂花在秋天明凈皎潔。那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啊,把春秋點綴成了最美好的季節(jié)。林中隱士聞到那隨風飄來的芳香,不禁也深深陶醉。春蘭秋桂吐露芬芳,只是本性使然,又哪是為了取悅于人、求人攀折呢? 【賞析】 張九齡是學識出眾、直言敢諫的賢相,李林甫則是不學無術、口蜜腹劍的權奸,二人自然水火不容。張九齡遭李林甫讒毀,罷相外貶。他在貶地寫下《感遇》十二首,諷喻時政,表明心志。這首詩中,詩人學習屈原《離騷》借香草美人抒情言志的比興寄托傳統(tǒng),以春蘭秋桂象征君子孤芳自賞、不求“美人折”的“本心”,表明自己不慕權貴、堅貞自守的高潔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感 遇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huán)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注釋】 "豈伊:難道那兒。歲寒心:比喻堅貞的節(jié)操。#薦:奉獻。$運命:命運。唯:只能。%徒言:徒然。樹:種植。 【詩意】 江南的丹橘樹,經歷了嚴冬仍然綠意蔥蘢。難道僅僅是那里地氣偏暖嗎?是因為橘樹自有傲霜斗雪的本性啊。這美味的果實本可以獻給上賓嘉客,怎奈山重水遠,阻隔重重。萬物都只能聽憑命運安排,天道循環(huán),其中的道理無可追尋。人們都偏愛種植花艷果美的桃李,這橘樹,難道就沒有濃濃的綠蔭? 【賞析】 屈原的《橘頌》,借歌頌橘的“獨立不遷”抒發(fā)自己的志向節(jié)操。張九齡所處貶地荊州,正是屈原熱愛的荊楚故國。效仿前賢,詠橘以明志,自是情理中事。詩人以丹橘甘美可以薦嘉賓,一樹美蔭冬夏長存,卻因重山深水所阻,不像桃李那樣受到世人所重,來比喻賢者的懷才不遇。面對困境,詩人有無奈,有悲憤,更有執(zhí)著的堅持。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相攜及田家,童稚開荊扉。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于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城),五歲時隨父遷回綿州彰明(今四川江油)。李白是豪邁縱逸的天才詩人,以樂府歌行與絕句最為杰出,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注釋】 "斛(hú)斯山人:復姓斛斯的山中隱士。#卻顧:回頭看。翠微:青翠的山嶺。田家:指山人家。荊扉:柴門。憩:休息。揮:舉杯暢飲。河星。恒y河中星光稀微,指天快亮了。忘機:忘記世間的機心巧詐。 【詩意】 傍晚從青蔥的終南山下來,多情的明月一路伴我同行。回望來時路,只見蒼茫暮色,籠罩著青翠的山嶺。我與山人攜手來到他的家,童子急忙把柴門打開。沿著綠竹走入幽徑,青蘿一路輕拂衣袂。多么快樂啊,找到這樣的休憩之所,何況還有美酒可暢飲。伴著松風放聲高歌,直到月明星稀,天色將曉。我們一起沉醉一起歡笑,哪里還記得世間的那些詐巧機心。 【賞析】 此詩描寫自然與友情,并使二者渾然一體。青翠的山色,多情的明月,綠竹幽徑,青蘿松風,營造了清幽明凈的環(huán)境氛圍,襯托出主人的清雅和主客之間真誠熱烈的友情。松風明月下,飲酒竟夕,那份與大自然契合的真趣,與好友共樂的真情,讓我們似乎也隨著詩中人陶然而忘卻塵俗間事。詩歌情調明快,意境優(yōu)美,風格清曠飄逸。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釋】 "三人:指我、月、影。#解:懂得。徒:空、徒然。$將:和。及:趁著。%無情:忘情。相期:相約。邈:高遠。云漢:銀河,這里指天上的仙境。 【詩意】 獨坐在花叢間,自斟自飲,無人相伴。我舉起酒杯,邀月、對影,便成了三人?擅髟虏⒉欢嬀,影子也只空隨我的身。且以月、影為伴,及時行樂,以免辜負這陽春美景。我縱情歌唱,明月似徘徊不定;我起身狂舞,影子也隨之飄忽零亂。趁著清醒一起歡樂吧,酒醉之后又不知何處將你們追尋。多么希望能忘情游樂,相約重逢在那美好的銀河仙境。 【賞析】 《月下獨酌》組詩四首,這是第一首。詩歌圍繞一個“獨”字,抒寫了詩人在人世間難覓知音的深刻的孤獨感。獨酌于月下,雖有月影花香,雖說行樂及春,但感覺不到歡愉,更沒有萬丈豪氣,有的只是源涌而出的孤清。詩人天才曠達,常懷遺世獨立的想法,但知音難期,也只能邀來明月與身影同酌共舞。此詩的特色在于,把無知無情的月、影寫得有情有義;表現孤獨,卻偏偏寫得熱鬧異常。而那虛幻的熱鬧過后,是更深的寂寞和孤獨。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注釋】 "燕:地名,今河北北部、遼寧西南部。秦:地名,今陜西。#懷歸:想家。妾:古代婦女的自稱。$羅幃:絲織的帷帳,此指女子的閨房。 【詩意】 燕地的春草,想來才吐出碧綠的嫩芽;秦地的桑樹,已綠葉茂密壓低青枝。當你見春草如絲而懷歸之日,正是我面對綠樹滿眼而相思腸斷之時。春風啊,我與你素不相識,你又為何悄悄吹入我的羅帷呢? 【賞析】 這是一首閨情詩,描寫秦地少婦因春天到來而勾起對遠戍燕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全篇緊扣一個“春”字,雙關自然之春與男女之愛。以“燕草”“秦!遍_篇,既是起興,又以物候的不同寫出空間的遙遠,進而以空間的遙遠反襯相愛之人的心中靈犀相通。少婦嗔罵春風擅入羅帷的孟浪,于“無理而妙”中更表現出思婦執(zhí)著如癡的情愫與堅貞的志節(jié)。雖是閨情思春的舊題材,詩人寫來卻言短情長,婉曲動人。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稱為“詩圣”。其詩感時陳事,感情博大深沉,風格沉郁頓挫,世稱“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 【注釋】 "岱宗:泰山別名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齊魯:泰山之北為古齊地,之南為古魯地。#造化:指大自然。鐘:匯聚。$決眥(zì):眼睛睜得幾乎裂開。眥:眼眶。%凌:登臨。 【詩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你青青的山色覆蓋齊魯,綿延不絕;f物的大自然,將天地的靈秀之氣在此薈萃,高聳入云的山峰,使山南山北的景色判若晨昏。山中云氣吞吐,滌蕩胸襟;凝神遠眺,目送那歸巢的飛鳥。總有一天,我會登上泰山之巔,將天下山巒盡收眼底! 【賞析】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在洛陽應試落第后,漫游于趙、齊(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此詩是作者初經泰山時所作,也是其現存詩作中最早的一首。全詩圍繞“望”字作文章,前四句是遠望和俯望,五、六句是近望或登山所望,最后兩句是想象中登上山頂之望。詠讀詩中的奇詞壯語,仿佛看到了“齊魯青未了”的綿延無垠,以及“陰陽割昏曉”的雄偉奇崛,在詩人虛實相生的筆下,泰山的神秀磅礴如現眼前。而詩人登臨泰山之頂、俯瞰天下群山的決心,正是他在遭受科考挫敗后對自己的期許與勉勵,體現著青年杜甫壯志凌云的氣概和抱負。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