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學教程:音樂卷》是《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系列之一的《音樂美學教程(音樂卷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級重點教材)》分冊,書中具體包括了:音樂美學是怎樣的一門學科、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及主要課題、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音樂美學的學習和運用等內容。
由學校系統(tǒng)施教而有別于傳統(tǒng)師徒相授的新型藝術教育,在我國肇始于晚清的新式學堂。而進人民國后于1918年設立的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則可視為中國專業(yè)藝術教育發(fā)韌的標志。時至1927年于杭州設立國立藝術院,1928年于上海設立國立音樂院,中國的專業(yè)藝術教育始初具雛形。但在本世紀的上半葉,中國的專業(yè)藝術教育發(fā)展一直處在艱難跋涉之中。以蔡元培、蕭友梅、林風眠、歐陽予倩、蕭長華、戴愛蓮等一批先賢仁人,為開創(chuàng)音樂、美術、戲劇、戲曲、舞蹈等領域的專業(yè)教育,蓽路藍縷、胼手胝足、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專業(yè)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1949年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即著手建立我國高等專業(yè)藝術教育體系,將以往音樂、美術、戲劇專業(yè)教育中的大學?,提高到了大學本科層次。當時列為中專的戲曲、舞蹈專業(yè)教育,也于80年代前后逐一升格為大;虮究。并且自70年代末起,在高等藝術院校中陸續(xù)開始了碩士、博士的研究生學歷培養(yǎng)。迄今為止,我國已形成了以大學本科為基礎,前伸附中或中專,后延至研究生學歷的完整的專業(yè)藝術教育體系,以及在大陸擁有30所高等藝術院校,123所中等藝術學校的可觀的辦學規(guī)模。
近一個世紀伴隨我國專業(yè)藝術教育體系創(chuàng)立、發(fā)展的過程中,建立與之相應的中西結合、系統(tǒng)科學的規(guī)范性專業(yè)藝術教材體系,成了幾代藝術教育家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如果說本世紀上半葉,我國藝術教育家們?yōu)榇艘堰M行了辛勤探索,有了極為豐厚的積累,只是尚欠系統(tǒng)的話,那么在50年代全國編制各藝術專業(yè)課程教學方案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于1962年全國文科教材會議之后,國家已有條件部署各項藝術專業(yè)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工作,并開始付諸實施。可惜由于接踵而來十年“文革”動亂的破壞,這項工作被迫中斷。
新時期專業(yè)藝術教育的迅猛發(fā)展對教材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計劃的實施以及新一輪本科專業(yè)目錄的修訂、教學方案的制訂頒發(fā)都為高等藝術院校本科教材的系統(tǒng)建設提供了契機和必要的條件,恰逢此時,部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于1994年發(fā)起、醞釀“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的教材編寫、出版。這提議引起了文化部的高度重視。1995年文化部在聽取各方面意見后,決定把涵蓋各藝術門類的“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的編寫與出版列為部專業(yè)藝術教材建設的重點,并于1996年率先召開美術卷論證會,成立該分卷編委會;1997年又正式成立了“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的總編委會,以及音樂、美術、戲劇、戲曲、舞蹈各卷的分編委會。為了保證出版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組建了出版工作小組。
張前,男,1935年(陰歷)9月15日生,漢族,遼寧新金人。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音樂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全國音樂美學學會副會長,全國音樂心理學學會會長,《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委。
《中國藝術教育大系》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音樂美學是怎樣的一門學科
(一)音樂美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
(二)音樂美學是美學與音樂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具有哲學性質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
第二節(jié) 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及主要課題
(一)關于音樂藝術的美學本質
(二)關于音樂的價值和功能
(三)關于音樂音響結構及其表現對象
(四)關于音樂實踐中的美學問題
(五)關于音樂美學史的研究
第三節(jié) 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
(一)哲學的思辨方法是音樂美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形態(tài)分析學的研究方法對于音樂美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當代音樂美學研究方法的新擴展
(四)本書在方法論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jié) 音樂美學的學習和運用
(一)學習音樂美學的意義
(二)學習音樂美學的方法
思考題
第二章 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其主要特征
(一)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時期(萌芽時期)
1.關于音樂美的構成
2.關于音樂與自然的關系
3.關于音樂與社會的關系
4.關于音樂的審美準則
(二)春秋末年至戰(zhàn)國末年時期(百家爭鳴時期)
1.儒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2.道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3.墨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4.法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5.雜家的音樂美學思想
(三)兩漢時期
1.《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
2.兩漢其他著作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四)魏晉至隋唐時期
1.《聲無哀樂論》的音樂美學思想
2.其他人物與著作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五)宋元明清時期
1.“淡和”審美觀
2.以李贄為代表的主情思潮
3.琴論、唱論音樂美學思想之比較
(六)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特征
1.要求音樂受禮制約,成為禮樂
2.以“中和”一“淡和”為準則,以平和恬淡為美
3.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際關系、天人關系的和諧統(tǒng)一
4.多從哲學、倫理、政治出發(fā)論述音樂
5.早熟而后期發(fā)展緩慢
思考題
第二節(jié) 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及其主要特征
(一)初始萌芽階段
1.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
2.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統(tǒng)治下的西方音樂美學
(二)繁榮發(fā)展階段
1.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音樂美學觀念的轉變
2.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美學
3.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音樂美學
(三)系統(tǒng)深化階段
1.19世紀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的主流
2.20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的發(fā)展動向
(四)結語——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特征
1.強調實證,重視邏輯思辨
2.注重音樂本體研究,善于理論聯系實際
3.由古至今,呈現出加速發(fā)展的趨勢
4.積極揚棄傳統(tǒng),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5.崇尚理性,忽視感性
思考題
第三章 音樂的功能、價值與審美本質
第一節(jié) 音樂的功能與價值
(一)音樂的功能
1.藝術功能
2.實用功能
(二)音樂的價值
1.音樂自身的獨有價值
2.音樂作為特殊工具的價值
3.音樂多種價值的混合
第二節(jié) 音樂的審美本質
(一)音樂是人的聽覺審美理想的感性顯現
1.音樂是人的聽覺審美理想的感性顯現
2.音樂美的本質是豐富而有序的感性樣式
(二)音樂的豐富有序美是音樂不可替代的本質屬性
1.音樂的美是音樂獨立存在的合理性依據
2.音樂美的聽覺感性樣式是不可替代的
(三)音樂美的特殊性
1.音樂與語言藝術的比較——音樂的非語義性
2.音樂與視覺藝術的比較——音樂的聽覺感受性
第三節(jié) 音樂藝術現象的復雜性
(一)音樂藝術樣式的豐富性
1.20世紀音樂觀念的多元性
2.西方現代與后現代音樂中美的樣式與非美的樣式
(二)回喚音樂的美
1.音樂的美是人的本質需要
2.音樂藝術發(fā)展的生態(tài)觀
思考題
第四章 音樂音響結構的審美特征
第一節(jié) 音樂音響基本要素的審美特征
(一)音高的審美特征
(二)音強的審美特征
(三)音色的審美特征
(四)音長的審美特征
第二節(jié) 音樂音響基本組織形式的審美特征
(一)節(jié)奏與節(jié)拍的審美特征
(二)旋律與調式、調性的審美特征
(三)和聲、復調與配器的審美特征
(四)曲式結構的審美特征
第三節(jié) 音樂音響結構的基本審美原則及其心理依據
(一)聽覺自然感性需要決定的良好聽覺感性樣式的原則
1.聽覺適宜性原則
2.統(tǒng)一性與完整性原則
(二)受自然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決定的音樂音響結構發(fā)展變化的審美原則
1.動力性與平衡性原則
2.連貫性與對比性原則
3.充分性與分寸陛原則
4.新穎性與可接受性原則
(三)決定音樂音響結構的其他因素——表現意圖與風格制約性原則
(四)小結
第四節(jié) 音樂音響結構的審美特征在風格變化中的體現
(一)風格的表現
1.個人風格
2.地域風格一
3.音樂風格在不同民族中的表現
4.時代風格
(二)風格差異在審美領域內的價值
思考題
第五章 音樂表現的美學特征
第一節(jié) 對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對應關系規(guī)律的心理學研究
(一)與音高相關的聯覺分析
1.音高與視覺亮度之間的聯覺
2.音高與隋態(tài)興奮性之間的聯覺
3.音高與空間知覺高度之間的聯覺
4.音高與物理屬性大小、輕重之間的聯覺關系
(二)與音強相關的聯覺分析
1,音強與事物的能量、力量強度之間的聯覺
2.音強與情態(tài)強度之間的聯覺
3.音強與物理屬性大小、輕重之間的聯覺
4.音強與空間知覺距離之間的聯覺
(三)與時間相關的聯覺
1.音長與空間的長度
2.音的長短與物體的大小、輕重
3.聽覺時間感與活動狀態(tài)之間的聯覺
4.音樂的速度/節(jié)奏與情態(tài)活動的速度/節(jié)奏
(四)與“發(fā)生時間”相關的聯覺
1.發(fā)音與交往態(tài)度及個性特征之間的聯覺
2.發(fā)音與決策及行為特征之間的聯覺
3.發(fā)音與視覺變化的聯覺
4.發(fā)音與生存關系判斷引起的體驗之間的聯覺
5.發(fā)生時間在聲音組合中的表現
(五)與緊張度相關的聯覺
1.聽覺緊張度與情態(tài)緊張度之間的聯覺
2.聽覺緊張度與生存關系判斷引起的體驗之間的聯覺
3.聽覺緊張度與空間容納性之間的聯覺
4.聽覺緊張度與知覺復雜性之間的聯覺
(六)與新異性體驗相關的聯覺
(七)結語:聯覺是人類心理活動的自然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音樂表現性的分析
(一)音樂表現對象的手法與條件
1.被表現對象的條件
2.“直接對應”——音樂表現對象的輔助性手法
(二)各種對象在音樂中的表現分析
1.情緒、情感——感情對象在音樂中的表現
2.景象、動象、場景與形象——視覺對象在音樂中的表現
3.思想性、戲劇性——認識性對象在音樂中的表現
(三)小結一
第三節(jié) 對與音樂表現相關的音樂美學問題的討論
(一)音樂表現的限制與純音樂美的問題
1.音樂表現對象的限制及“多解性”與“不確定性”
2.良好的聽覺感性樣式與豐富的情緒體驗一一無法領悟到明確表現對象的音樂
(二)關于音樂的內容、意義及自律與他律問題的討論
1.“內容”與“形式”一一音樂的表現與理解問題
2.“意義”——音樂的價值與功能問題
3.“自律”與“他律”一一音樂的形式與結構原則問題
第六章 音樂實踐中的美學問題
后記
(二)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形態(tài)分析學的研究方法對于音樂美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對于音樂美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音樂藝術活動和人類所從事的其他活動一樣,都是人的主體行為,并且無一不受人的心理活動的支配。音樂實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作一表演一欣賞,不僅不能離開從事這些行為的人的心理活動,而且是以這些心理活動為基礎的。音樂的功能也主要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欣賞者的心理才得以實現的。對于音樂實踐中的這些心理活動的深入研究,必將對音樂美學一系列問題的解決發(fā)揮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在音樂美學的歷史上,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音樂的審美本質以及音樂實踐中的美學問題的論述屢見不鮮,特別是在音樂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存在的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它更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出現了許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音樂美學問題的著作。在西方具有權威性的德國音樂百科詞典《音樂的歷史與現狀》長達幾萬字的音樂美學條目中,把音樂美學劃分為體系的一歷史的方面與心理的方面這樣兩個大的并列部分。卓菲婭·麗莎在她所著《論音樂的特殊性》一書里,把音樂美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結合起來的地方隨處可見。西方現代從心理學角度來研究音樂美學的著作很多,如:A·韋列克《音樂心理學與音樂美學》、M·格拉夫《從貝多芬到肖斯塔科維奇》、L·邁耶《音樂的情感和意義》等。當然,音樂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它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方法,然而它的某些重要方面,特別是關于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等音樂行為的心理研究,與音樂美學的關系極為密切,可以說是音樂心理學與音樂美學的結合部,既可以把這些研究作為音樂心理學的組成部分,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音樂美學研究的一個方面。
音樂心理學通常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例如內省法,即主要通過對自述、創(chuàng)作手稿等記錄音樂家創(chuàng)造行為及心理活動的內省材料進行歸納分析的方法;問卷法,即根據設定的題目,向音樂家及音樂聽眾進行問卷調查的方法;測量法,即對音樂行為及其心理活動進行數據測試及定量分析的方法;實驗法,即運用科學儀器對音樂生理、心理功能進行實驗的方法等,以及運用上述方法所獲得的研究成果,都會為音樂美學的研究提供極有價值的資料,并使音樂美學的研究更具可靠性和科學性。
本書第四章、第五章關于音樂音響及其表現對象的研究,第六章關于音樂實踐中音樂美學問題的研究,就汲取了心理學研究的多項成果,把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運用于音樂美學問題的研究與解決。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音樂美學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產品,與人類的社會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同時,音樂又是一種處于人際交流活動之中的藝術,它產生并作用于人類社會。圍繞著音樂的社會性質和社會功能來進行的音樂美學研究,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許多哲學家、美學家、音樂家都對音樂的社會性質給予高度的重視,對音樂的社會本源與社會功能作了大量論述。音樂美學作為研究音樂藝術總體規(guī)律的基礎學科,不僅不應排除,而且必須把音樂的社會性質納入到自己的研究領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