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對象: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機械類專業(yè)基礎課程教材, 也可作為職業(yè)技術院校、成人高校等相關專業(yè)的教材或參考書, 還可供機械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機械制造企業(yè)管理人員參考使用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機械制造技術基礎》按照少而精的原則濃縮基本內容,突出應用。全書共8章:第1章緒論,第2章金屬切削原理,第3章金屬切削機床與各種加工方法,第4章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的制訂,第5章機床夾具設計原理,第6章機械加工質量,第7章機械裝配工藝基礎,第8章現代先進制造技術。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可作為高等院校機械類專業(yè)基礎課程教材,也可作為職業(yè)技術院校、成人高校等相關專業(yè)的教材或參考書,還可供機械制造工程技術人員、機械制造企業(yè)管理人員參考使用。
第1章 緒論
1.1 機械制造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發(fā)展
1.1.1 機械制造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1.1.2 機械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1.2 機械制造過程的基本概念
1.2.1 制造與制造技術
1.2.2 機械制造工藝方法
1.3 本課程的性質、目的、研究內容和要求
1.4 本課程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第2章 金屬切削原理
2.1 切削加工的運動分析及切削要素
2.1.1 零件的種類
2.1.2 零件表面的形成方法
2.1.3 切削運動
2.1.4 切削用量
2.2 金屬切削刀具
2.2.1 刀具的結構
2.2.2 刀具靜止參考系
2.2.3 刀具標注角度
2.2.4 刀具工作角度
2.2.5 刀具材料
2.3 切削過程中的物理現象
2.3.1 刀具切削過程
2.3.2 切屑類型
2.3.3 積屑瘤
2.3.4 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2.3.5 切削熱和切削溫度
2.3.6 刀具磨損與刀具壽命
2.4 切削液
2.4.1 切削液的作用
2.4.2 切削液的分類
2.4.3 切削液的選用
習題
第3章 金屬切削機床與各種加工方法
3.1 金屬切削機床
3.1.1 金屬切削機床的分類及型號編制方法
3.1.2 機床的基本構造
3.1.3 機床的傳動系統
3.2 外圓表面加工
3.2.1 車削加工
3.2.2 磨削加工
3.2.3 研磨
3.3 內圓表面加工
3.3.1 鉆擴鉸加工
3.3.2 鏜削加工
3.3.3 拉削加工
3.3.4 珩磨
3.4 平面加工
3.4.1 銑削加工
3.4.2 刨插削加工
3.5 螺紋加工
3.6 齒輪齒形加工
習題
第4章 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的制訂
4.1 基本概念
4.1.1 生產過程與工藝過程
4.1.2 機械加工工藝過程的組成
4.1.3 生產綱領、生產類型及其工藝特征
4.1.4 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
4.2 零件工藝性分析
4.3 毛坯的選擇
4.3.1 毛坯的種類
4.3.2 毛坯種類的選擇
4.4 定位基準
4.4.1 基準的概念及其分類
4.4.2 定位基準的選擇
4.5 工藝路線的擬定
4.5.1 表面加工方法和加工方案的選擇
4.5.2 加工順序的安排
4.6 工序設計
4.6.1 加工余量的確定
4.6.2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確定
4.7 機械加工的生產率和技術經濟性分析
4.7.1 時間定額的確定
4.7.2 提高機械加工生產率的工藝措施
4.7.3 工藝過程的技術經濟分析
習題
第5章 機床夾具設計原理
5.1 機床夾具概述
5.1.1 機床夾具的作用
5.1.2 機床夾具的分類
5.I.3 機床夾具的組成
5.1.4 機床夾具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
5.2 工件在夾具中的定位
5.2.1 定位的概念
5.2.2 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
5.2.3 典型定位方式及定位元件
5.2.4 定位誤差的分析與計算
5.3 工件的夾緊
5.3.1 夾緊裝置的組成和基本要求
5.3.2 夾緊力的確定
5.3.3 基本夾緊機構
5.4 各類機床夾具設計特點
5.4.1 鉆床夾具
5.4.2 銑床夾具
5.4.3 車床夾具
5.4.4 鏜床夾具
5.5 專用夾具設計方法
5.5.1 對專用夾具的基本要求
5.5.2 專用夾具設計步驟
5.5.3 專用夾具設計示例
習題
第6章 機械加工質量
6.1 機械加工精度
6.1.1 機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6.1.2 獲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6.1.3 工藝系統幾何誤差對加工精度的影響
6.1.4 工藝系統受力變形對加工精度的影響
6.1.5 工藝系統受熱變形對加工精度的影響
6.1.6 加工誤差的統計分析
6.2 機械加工表面質量
6.2.1 加工表面質量的概念
6.2.2 影響表面粗糙度產生的主要因素
6.2.3 影響表面層物理力學性能的主要因素
習題
第7章 機械裝配工藝基礎
7.1 概述
7.2 裝配精度與裝配尺寸鏈
7.2.1 機器的裝配精度
7.2.2 裝配尺寸鏈
7.3 保證裝配精度的裝配方法
7.3.1 互換裝配法
7.3.2 選擇裝配法
7.3.3 修配裝配法
7.3.4 調整裝配法
7.4 裝配工藝規(guī)程的制訂
7.4.1 制訂裝配工藝規(guī)程的基本原則和原始資料
7.4.2 裝配工藝規(guī)程的內容及制訂步驟
習題
第8章 現代先進制造技術
8.1 概述
8.1.1 先進制造技術產生的背景
8.1.2 先進制造技術的基本概念
8.1.3 先進制造技術的特點及發(fā)展趨勢
8.2 先進制造工藝技術
8.3 制造自動化技術
8.3.1 制造自動化技術的基本概念
8.3.2 柔性制造系統
8.3.3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8.4 先進制造生產模式
習題
參考文獻
5)良好的工藝性
指刀具材料應具有良好的高溫可塑性、可加工性、可磨性、可焊接性和熱處理的性能,主要考慮刀具材料本身易于制作加工,資源豐富,價格低廉。
2。常用刀具材料
刀具材料有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高速鋼、硬質合金、工具鋼、陶瓷、立方氮化硼和金剛石等。目前,在生產中所用的刀具材料主要是高速鋼和硬質合金兩類。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因耐熱性差,僅用于手工或切削速度較低的刀具。
1)高速鋼
高速鋼是加入了較多的鎢(W)、鉬(Mo)、鉻(Cr)、釩(V)等合金元素的高合金工具鋼。高速鋼具有較高的硬度(62HRC~67HRC)和耐熱性,在切削溫度高達500℃~650℃時仍能進行切削;高速鋼的強度高(抗彎強度是一般硬質合金的2倍~3倍,陶瓷的5倍~6倍)、韌性好,可在有沖擊、振動的場合應用;它可以用于加工有色金屬、結構鋼、鑄鐵、高溫合金等范圍廣泛的材料。高速鋼的制造工藝性好,容易磨出鋒利的切削刃,適于制造各類刀具,尤其適于制造鉆頭、拉刀、成形刀具、齒輪刀具等形狀復雜的刀具。
2)硬質合金
硬質合金是用高硬度、難熔的金屬碳化物(WC、TIC等)和金屬黏結劑(Co、Ni等)在高溫條件下燒結而成的粉末冶金制品。硬質合金的常溫硬度達89HRA~93HRA,760℃時其硬度為77HRA~85HRA,在800℃~1000℃時硬質合金還能進行切削,刀具壽命比高速鋼刀具高幾倍到幾十倍,可加工包括淬硬鋼在內的多種材料。但硬質合金的強度和韌性比高速鋼差,常溫下的沖擊韌性僅為高速鋼的1/8~1/30,因此,硬質合金承受切削振動和沖擊的能力較差。硬質合金是最常用的刀具材料之一,常用于制造車刀和面銑刀,也可用硬質合金制造深孔鉆、鉸刀、拉刀和滾刀。尺寸較小和形狀復雜的刀具,可采用整體硬質合金制造;但整體硬質合金刀具成本高,其價格是高速鋼刀具的8倍~10倍。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把切削用硬質合金分為三類:P類、K類和M類。
(1)P類(相當于我國YT類,藍色)硬質合金由WC、TIC和CO組成,也稱鎢鈦鉆類硬質合金。適宜加工長切屑的黑色金屬,如鋼、鑄鋼等。其代號有P01、P10、P20、P30、P40、P50等,數字越大,耐磨性越低,而韌性越高。精加工可用P01,半精加工選用P10、P20,粗加工選用P30。
(2)K類(相當于我國YG類,紅色)硬質合金由WC和CO組成,也稱鎢鉆類硬質合金。適宜加工短切屑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如淬硬鋼、鑄鐵、銅鋁合金、塑料等。其代號有K01、K10、K20、K30、K40等,數字越大,耐磨性越低,而韌性越高。精加工可用K01,半精加工選用K10、K20,粗加工選用K30。
(3)M類(相當于我國YW類,黃色)硬質合金是在WC、TIC、CO的基礎上再加入TaC(或NbC)而成。加入TaC(或NbC)后,改善了硬質合金的綜合性能。這類硬質合金既可以加工鑄鐵和有色金屬,又可以加工鋼料,還可以加工高溫合金和不銹鋼等難加工材料,有通用硬質合金之稱,其代號有M10、M20、M30、M40等,數字越大,耐磨性越低,而韌性越高。精加工可用M10,半精加工選用M20,粗加工選用M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