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繼老子之后,在人文領域發(fā)展并豐富了東方哲學。孔子將哲學理念轉化為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實現性的人類行為綱領。提出以教育改造人類培育仁性。構建人類精神文明世界的實施藍圖?鬃咏K生堅持受教、自教、互教,反思、反省、自我檢查,以身作則誨人不倦的精神。為人類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作者針對時弊和時代需求,深感總結孔子哲學之
本書共八十一章,內容包括:眾妙之門、有無相生、無為而治、象帝之先、多言數窮、玄牝之門、無私有道、上善若水、功遂身退、玄德之道、無之為用、抱樸守真、寵辱不驚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權衰落,諸侯爭霸,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出現所謂諸子百家。他們的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fā)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他們的名篇名作穿越千年,散發(fā)出奪目的光芒。本書選取了我國歷史上的十位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老子、墨子、
對于孔子形象在東亞文化史中的變遷及其意義,一直缺乏全面性探討的專著?鬃有蜗蟮慕嬇c變遷,是東亞各國思想與文化變遷的溫度計,既顯示東亞各國歷史的轉折點,又體現東亞各國儒家知識系統(道統)與政治權力系統(政統)的不可分割性、互為緊張性及其不穩(wěn)定的平衡性,以孔子形象變遷作為研究主軸,可以深入分析東亞各國思想的升沉與世運興衰
本書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本書作者將《周易》進行系統化、結構化解讀。首次從金文源頭文字開始考究《周易》本義,按原文篇章對各篇章進行深入研讀,發(fā)掘主題。本書作者在對原文篇章進行解讀的過程中,認為周易本為家書,而非占卜之術。
道教在明代(1368—1644)發(fā)展演繹出的種種精彩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作為道教祖典的《老子》詮釋在明代也進入新階段,出現新現象。以詩文為基礎的文學、以疏述為主的注解、以語錄專論為基礎的闡釋形成其基本文獻資源。書稿以個案的整理與研究為基礎,從目前可知160余家明代《老子》學者中擇取了諸如朱元璋、宋濂、沈一貫、湛若水、
《老子》是老子思想的結晶。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意理深奧,讓后人或注或解無從下手,始終感覺不得其要;二是結構松散,章節(jié)之間存在明顯的不連貫,但原本該有的行文布局又是一個迷!兑捉饫献印诽綄ず徒鉀Q了老子說的無名之道是什么樣的道,無形之象是什么樣的象這個主題。對老子思想進行深入淺出地詮釋,便于讀者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該書
該書稿共分為六章,是對《莊子·齊物論》的系統化與理論化闡釋,系統地探究了“齊物”的義旨,整體完成度比較高。作者著意從生存論與存在論的角度對《齊物論》展開建構性的體察,最終凸顯了莊子齊物觀念的“情理交融”“體用兼賅”等特征。書稿深入探討了《齊物論》篇的政治倫理內涵,這是學界之前很少關注的領域。雖然莊子比較注重個體自由的實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zhàn)國中后期莊子及其后學所著道家學說匯總。《莊子》一書乃是莊周及其門徒后學所共著,《漢書·藝文志》載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為三部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乃為莊子所著,外篇多數為莊子所著,但間有弟子所篡補者;雜篇多為后學弟子所推衍。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
《道德經》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后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道德經》,是現存最久的《道德經》完整抄本,非常具有研究價值。本書將帛書版《道德經》與傳世本《道德經》并行排版,對照解讀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道德經》的甲、乙兩本,西漢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