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戈江原住民女真歷史文化遺產(chǎn)系列叢書第二輯,隨著近代對女真語的不斷研究、解析,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以”每個獨立鎮(zhèn)文字”為序列的女真語檢索詞典。但是,在漢語向女真語翻譯的過程中,以漢語為視角的女真語詞匯檢索方式還呈現(xiàn)無序混亂的狀態(tài)。因此,鎮(zhèn)語與漢語雙向詞典的編寫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書——方面以筆畫筆順為檢索依據(jù)列
本書根據(jù)18世紀所著文法書籍,進行整理、編輯出版的學術文集。書中就早期藏文文法、修飾、詞藻、詩學以及藏文本身的淵源關系提出了不同于先人的獨到見解,特別是對藏文產(chǎn)生的時間提出了全新的看法。本書收錄了苯教學者撰寫的《藏文文法》《詩學》《辭藻學》《藏文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等文學理論,具有原始文化特色,對于研究藏文語法具有較高的史
片馬茶山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是景頗族的支系語言,在中國境內使用人數(shù)只有百余人。片馬茶山人與緬甸茶山人跨江而居。2016至2020四年間,作者先后四次深入片馬地區(qū)進行田野調查,搶救記錄跨境瀕危語言片馬茶山語,用國際音標記錄收集語料20余萬字,并對其語音、詞匯和語法進行全面系統(tǒng)記錄描寫,填補了國內外語言研究中這一領
本書分八部分:緒論部分梳理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介紹研究背景、內容、目的、方法和調查設計等,對課題進行綱領性概述;第-章對語言生態(tài)學的歷史進程、概念內涵和研究領域等進行邏輯論證,為課題的理論依據(jù)做出合理解釋;第二章圍繞宏觀和微觀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生存現(xiàn)狀做出反思,為課題研究厘清思路;第三章對調查點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
全書分為導論、語音、詞匯、詞類、名詞形態(tài)、動詞形態(tài)、簡單結構、復雜結構、信息結構及話語連貫,共9章。作者采用“沉浸式”“誘導式”相結合的田野調查方法,分析了沙德木雅語的若干語法專題。全書以形態(tài)句法學、功能—類型學的研究方法為理論基礎,兼顧了共時描寫和歷時演變兩個層面的諸多因素。該書為木雅語方言研究、漢藏語比較、語言類型
苗族很早就與漢族有較深程度的接觸,因此苗族語言里保存了不少古老的漢語借詞,這些漢語借詞如苗族本族詞一樣,在不同支系語言之間形成嚴密的語音對應關系,并隨固有詞發(fā)生著演變。苗族在發(fā)展、分化、變遷的歷史過程中,不同支系又與漢族有不同程度的接觸,因此不同支系保存的漢借詞又有所不同,這些借詞不能在不同支系語言之間形成語音對應關系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語言學專著,匯聚上古漢語詞匯,歷代學者奉為圭臬。郝懿行參考漢魏五家注,晉郭璞注,唐陸德明音義,宋邢昺疏、鄭樵注等前人注疏,廣泛征引古籍,以聲音貫穿訓詁,探求詞源,并注重目驗考辨名物。
本書分為1-9年級上下冊內容。包括:問候、顏色、這就是我、游戲室、食物、愛運動、做游戲、動物和寵物、在農(nóng)場、時間、大自然、水果、四季、我的房子、計數(shù)、穿衣戴帽、職業(yè)、這和那等。
本書《彝人論彝:語言·文化·認同》收錄了巫達教授多年來研究語言、文化與人類學的精華作品,共計15篇論文。身為彝族人,巫達教授從彝語出發(fā)來探討彝族文化,其中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涉及語音、詞源、語法、口語,含大量表格以及彝文、語法結構、漢語的對照分析,文化方面的研究涉及彝族的歷史、地理、考古等方面,
書以明代四夷館編《女真譯語》的雜字部分為研究對象,采用語文學研究方法,對該書所錄女真語匯的注音漢字做了讀音構擬,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女真譯語》所錄女真語匯進行親屬語言間的比較和語音描述分析,確定其所代表的明代女真語的語音系統(tǒng)。最后對《女真譯語》所載917條女真語匯做了審音勘同和讀音構擬,并對《女真譯語》所載728個女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