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每一個曾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本書稿以飽含深情的文筆記敘了毛澤東和他的衛(wèi)士長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交集及感人故事,再現(xiàn)了有血有肉的平凡故事和流露真實情感,彰顯了偉人的卓越才能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本卷屬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書信卷,摘取馬克思和恩格斯1860年1月至1864年9月之間的通信,共計355封。附錄里摘取了燕妮致馬克思、恩格斯等的信件,共計31封。本卷的整體線索如下:1.在1860年始,馬克思潛心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第二分冊。期間,和恩格斯一起,密切關注美國和俄國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機。后,在1860年1月底至
主體雖然誕生于西方啟蒙運動當中,但真正激發(fā)人們思索主體性問題的機緣卻是19世紀中期西方殖民主義經(jīng)濟鼎盛時期由奴隸造反運動所導致的社會和政治危機。本書分別討論了1848年前后青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的影響之下對無產(chǎn)階級共同體的構想,其對法國二月革命中小資產(chǎn)階級共同體的批判,以及亞洲知識分子群體基于本國的革命需求在《共產(chǎn)黨
本書系統(tǒng)梳理和摘錄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各自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問題時所闡述的關于文明的觀點,以期對廣大學者在研究和思考文明現(xiàn)象時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借鑒。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馬克思、恩格斯論文明,列寧論文明,斯大林論文明,分別摘錄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于文明的相關論述。
本書指出,對于一個快速增長的非洲來說,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完美的分析工具,正是馬克思主義讓人們看到黑人社會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快速成長、重疊共識和相互關聯(lián)的條件。通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作者揭示了現(xiàn)代黑人世界的現(xiàn)實境況。作者指出,為了更好地分析黑人的困境,人們需要把現(xiàn)實問題置于一定的歷史和資本主義背景下。
本書從倫理學角度對“空間生產(chǎn)”的理論形態(tài)進行歸納;借鑒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構建包含在地化和去地化兩大核心過程的空間的生產(chǎn)理論分析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分析資本的循環(huán)過程、轉型期的社會運動、政府的企業(yè)化和土地利用政策,指出城市空間的合理規(guī)劃和空間正義是順應中國實際需求的歷史選擇。
毛澤東一生與詩詞結緣,和書法相伴。他用經(jīng)天緯地之手,頂天立地之筆,把玩祖國的大地河山,詩情畫意滿天飛,筆花墨雨隨地走。投入詩情畫意的情懷,走進筆花墨雨的世界,我們會感悟到,在那詩詞和書法的背后,有好多仰之彌高,動人心弦的故事。本書按偉人毛澤東詩詞書寫的時間順序,在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前提下依據(jù)文獻資料發(fā)掘在毛澤東詩詞和
本書稿收錄并詳細記錄了毛澤東在閱讀二十四史之外的其他古籍中的批語,以及在其著作、書信、講話、私人談話中涉及史評的相關內(nèi)容。史料翔實,結構嚴謹,文字細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具有一定的閱讀及收藏價值。
本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本書為毛澤東批注《二十四史》橫排簡體字本之一種,收錄了毛澤東閱讀原書的所有圈點、批注內(nèi)容。
本書是系統(tǒng)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本書為毛澤東批注《二十四史》橫排簡體字本之一種,收錄了毛澤東閱讀原書的所有圈點、批注內(nèi)容。史料翔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