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籍記載,公元七世紀上半葉,藏族青年圖彌·桑布扎受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王)松贊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學習梵文和天竺文,歸來后從創(chuàng)制了藏文。據(jù)稱圖彌創(chuàng)作了八部語言學著作,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十頌》和《字性組織法》這兩本藏文固有體系的語言學專著。為了能夠讓不會藏語的語言學家和學生初步了解《三十頌》和《字性組織法》
該文獻不論從文字學、語言學,還是從歷史學角度來看都極具研究價值。首先,本書稿系統(tǒng)梳理了《三合語錄》的成書背景、發(fā)展歷史、傳播軌跡、結構特征與海內外館藏及相關研究成果等內容。其次,對《三合語錄》進行拉丁轉寫并構建了多語平行語料庫。基于語料庫,歸納與分析滿蒙漢文本情態(tài)、語義與諺語的特征,從而揭示了滿蒙漢各語言的特點與聯(lián)系。
《真心的祝福詞》是哈薩克族口頭文學的一種,本書高收錄了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的各類許多美好祝福詞。其中包括各種節(jié)日祝福、婚禮、喜氣等場合上使用的祝福詞,這些祝福詞是人們發(fā)自內心的祈福和美好的愿望。這類文學形式在哈薩克人的生產(chǎn)、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書稿中所收錄的祝福詞用精湛的詞語以及樸實的話語表達了人們真摯的祝福,智慧如同
鄂爾渾突厥語是指突厥汗國時期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盧尼文,其字詞和語法與古蒙古語極其相似。該著作包括盧尼文字符釋讀、音值構擬、字詞構成、詞組構成、語句構成以及鄂爾渾突厥文碑銘拉丁文轉寫和翻譯、字詞索引等內容,解釋每個語法現(xiàn)象,且注明其出處,是學習古突厥語難得的參考書。該著作在學術界有很高影響力,撰寫學術著作時引用率較高!抖鯛枩
本書是一部翻譯學方面的學術專著。內容包括理論基礎:功能翻譯理論、交際翻譯理論等;翻譯策略與技巧:根據(jù)不同文本類型的特點,分析其在詞匯、句法、篇章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實踐案例分析:選取旅游、廣告、法律、科技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文本進行翻譯實踐分析;翻譯質量評估與提升:介紹翻譯質量評估的基本原則和標準;總結與展望:總結應用文翻譯
《維先達臘》是傣族最知名的文獻,幾乎家喻戶曉;它也是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重要古籍文獻。它與漢譯佛經(jīng)《六度經(jīng)·須大拏經(jīng)》《太子須大拏經(jīng)》《菩薩本緣經(jīng)·一切持王子》等主要內容相同,可確認是同一本生故事。該文獻還與新疆于闐文《善財王子須大拏譬喻經(jīng)》,藏族古籍《智美更登》有同源關系。本研究以傣族知識分子最認可的13冊《
本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體,以蒙古語諺語為研究對象,圍繞蒙古語諺語中的愛黨愛國情感、團結和諧精神、銳意奮進精神、守信重義精神和品德修養(yǎng)追求進行闡釋,深刻揭示了蒙古語諺語文化的豐富內涵,深入探討了其與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全書體例以分篇主題題解為綱要,以經(jīng)典蒙漢文對照為核心,配有蒙古族著名作家的詩歌、散文以
《西藏大學公共藏文》(三級)書稿,作為一部涵蓋教育、文法、文學與寫作等多領域的綜合性著作,其知識性與實用性并重,展現(xiàn)了顯著的出版價值。緊扣西藏社會發(fā)展需求,融合教育改革成果,旨在培養(yǎng)兼具扎實藏語基礎與雙語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該書特色鮮明:一,全面鍛煉學生聽說讀寫技能,適應多元文化環(huán)境;二,深化人文精神,精選正面內容,促進
本書研究海南黎語哈方言的特點、使用情況、語言習得方式,哈方言使用者的語言態(tài)度、語言兼用以及雙語教育等問題。以三亞崖城區(qū)北嶺郎典村黎族青少年為重點,分析黎族青少年母語使用特點、受漢語影響的表現(xiàn)、母語能力下降的原因和極少數(shù)青少年不懂母語的現(xiàn)象,探討黎語哈方言的語言和諧及其原因,勾勒黎語哈方言的發(fā)展演變脈絡,從黎語哈方言的語
本書在形式句法學研究范式下,提出一個名詞性短語形式句法理論方案,系統(tǒng)考察黎語名詞性短語句法結構,旨在挖掘和分析更為細致的語言事實,對黎語進行理論刻畫。本書把黎語名詞性短語分為兩大類:內涵式名詞性短語和外延式名詞性短語。在內涵式名詞性短語方面,本書主要討論黎語形容詞結構和關系結構,重點關注形容詞和名詞的句法關系,以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