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是起源于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周秦以來一直生活在渾江、鴨綠江流域的長白山南麓。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寬郡高句麗縣建立地方政權。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中央政府出兵東征,高句麗亡。本書以高句麗民族與地方政權作為研究對象,涉及先秦至漢唐時期中央王朝對北方民族政權管理、冊封、朝貢的歷史,也涉及東北亞古
石壁地區(qū)位于閩西山區(qū)深處,歷經千余年的發(fā)展,至晚清形成了鄉(xiāng)族網絡密集的山峒社會。1935—1949年,政府在閩西推行現(xiàn)代國家政權建設,石壁地區(qū)由此被納入基層行政體系。國民政府通過新建的行政、治安、稅務等基層機構,將國家權力的觸角伸向閩西鄉(xiāng)村,借此傳播現(xiàn)代國家意識,實現(xiàn)了攫取民間財富的目的,卻無力建構以行政組織為中心的權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主要研究五帝與三代時期夏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其中,第一部分利用莊子的歷史學觀點,論述古人類的演化,以及漁獵、農耕等技術的歷史進程。第二部分闡明夏族的基本情況,基本結論是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夏族在甘隴地區(qū)形成,具有姓氏和宗社制度,并發(fā)展了農耕和彩陶等技術。第三部分探討夏族在五帝時期逐步移殖擴充的歷史過程
《契丹資料輯錄》主要輯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約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錄時間,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見于《三國史記》記載的378年(東晉太元三年、高句麗小獸林王八年),下訖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開平元年)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稱汗建國!镀醯べY料輯錄》主要輯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
海南島因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而成為一個典型的移民聚集地,因此,它的發(fā)展史是民族遷徙與文化傳播、融合的形成史。來自不同地方的民族文化共同在海南這一區(qū)域中匯聚、交融,從而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場域。對這些移入海南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成為理解當前海南整體性與內部多樣性的重要渠道之一。本論文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唱響民族
我國鄉(xiāng)村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qū)的發(fā)展,一直備受國家重視。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三農”問題是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本書主要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村寨為研究對象,對少數(shù)民族村寨的媒介使用與媒介素養(yǎng)研究、宣恩燈會跟蹤調查、女兒會品牌化祛魅、建始土家族哭嫁歌傳承人的民族志記述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tǒng)
本書是云南大學民族學優(yōu)秀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集,收錄了五篇論文,主要討論了云南邊民的跨境經濟社會生活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展示了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下,邊民更加多樣化的經濟社會活和更為國際化的社會關系,以及國家政策支持下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增強了跨境民族的文化自信,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
該書稿是著名學者嘉央旦增先生的遺作,屬于古籍整理類,內容包括《藏醫(yī)后續(xù)部注疏》《藥材鑒別瑰寶》《藏文字母串行體格言》《甘丹協(xié)珠林講演稿》《妙音之歡歌》《律海心要之疑難注疏》《納塘大譯師梵文拼讀法解讀》《唐卡繪畫技法》《壇城制作筆記》《三十頌和音勢論釋難》等作品,主要涉及醫(yī)藥學、語言文字學、天文歷算學、詩歌學、辭藻學、戲
《西北民族論叢》以“西北民族”為研究重點,主要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系史、西北民族與鄰國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研究等。從學科來講,西北民族研究不僅涉及歷史學中的民族史、中外關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學、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學科;而且涉及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法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大學科,反映了海內外相
《中華民族史論叢》是中國民族史學會主辦的會刊,設有名家筆談、專題研究和學術述評等欄目,是國內外學者進行學術交流的民族史專業(yè)學術平臺。 本輯共收錄16篇文章(2篇名家筆談、13篇專題論文和1篇學術述評),緊密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深入考察了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實,揭示出中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