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探討了海洋對個體、群體及國家文化特性形成過程的影響,側重考察了商業(yè)航海與海軍對民族身份的塑造產生的影響。作者以英國海軍為例,闡述了如何塑造了其身份的歷史,英國的文學、藝術又如何構建了航海家和海軍的形象。該書還考察了意大利和德國等具有海上軍事實力和悠久航海傳統(tǒng)國家的海洋歷史與民族性格之間的關系。
本書就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的一系列英國與海洋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考察,1807年廢止奴隸貿易及1833年大英帝國內部全面廢除奴隸制等問題?梢哉f,這一時期海洋成為連接英國與世界的紐帶,收錄于該書的8篇論文均以海洋為線索對上述復雜的歷史事件進行探討,視野獨特新穎。
本書多視角、多方位地闡述了印度洋在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印度洋地區(qū)處于世界重要貿易帶中心,是地球上擁有可利用財富的最大的單一地區(qū)。這些財富歷史上先后吸引了多個國家來到這里,成為印度洋的開拓者。本書在研究各歷史時期各國家和地區(qū)在印度洋和印度洋地區(qū)的貿易情況,同時也研究其他的相關因素對印度洋的興衰、創(chuàng)新能力的影響。特別強調了
海洋不僅是國際交往的通道,也是值得深度文化研究的歷史理據(jù)。該書借鑒歷史學、人類學以及文化學和文學的研究方法,秉持動態(tài)的歷史觀和海洋觀,深入闡述了海洋的歷史化進程。編者摒棄了以歷史時間順序來編寫的慣例,以問題為導向,相關論文聚焦某一海洋地理區(qū)域問題,從太平洋開篇,依次延續(xù)到大西洋。所選論文從不同側面反映真實的和具有象征意
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地質大數(shù)據(jù)挖掘與機器學習的基本框架與原理重點分析地質數(shù)據(jù)預處理、文本挖掘、大圖形社區(qū)結構識別、機器學習及知識圖譜的建模過程,對必要的應用場景使用Python語言給出案例。本書對運用大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與機器學習算法解決地球科學問題大有裨益。
本書包括四個部分,詳細介紹數(shù)字化轉型與智能地球物理、地震資料智能處理、地震資料智能解釋及測井資料智能解釋等,涵蓋地震勘探和測井地層評價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本書基于中國東部海域6個1:100萬海洋區(qū)域地質調查項目(南通幅、大連幅、上海幅、天津幅、臺北幅和上海東幅)實測獲取的表層和鉆孔地質樣品、淺部地震資料等實測數(shù)據(jù)的綜合分析,論述東部海域各海區(qū)在海洋沉積學、地球化學、生物地層學、年代地層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對中國東部海域晚第四紀沉積地層及沉積環(huán)境演化的新認識。包括三個
本教材全面總結東華理工大學60年來在浙江江山地區(qū)進行基礎地質研究和地質教學實習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近年來的科研成果和當前我國區(qū)域地質調查填圖方法編著而成。全書共分六章。主要作為東華理工大學二年級本科生野外填圖實習使用。第1章綜述了江山地區(qū)地層、巖漿巖、變質巖和區(qū)域構造演化;第2章簡要介紹了江山地區(qū)土地資源、礦產資
本教材系統(tǒng)介紹了佛子沖鉛鋅礦田的礦床地質特征和成礦規(guī)律,包括賦礦圍巖、控巖控礦構造、礦石結構構造、賦礦層位和圍巖蝕變等;并從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成礦流體和找礦標志等角度,討論佛子沖鉛鋅礦田矽卡巖型和巖漿熱液填充型鉛鋅礦床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方向,以此深化學生綜合理解礦床學、礦產勘查學、礦山地質學、巖漿巖巖石學、礦田構造學
本書根據(jù)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思考或提出的問題,以簡單明了的提問、科學通俗的回答、生動有趣的文字,講解了100個與家庭防震避險密切相關的問題,既告訴民眾“怎么辦”,又講清楚“是什么”和“為什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提高防災意識和應對能力,平時做好防御措施,災時采取正確果斷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