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一級品酒師王紅波繼《千年酒風:中國古代文人與酒》后的新作,以酒為獨特線索,巧妙融合《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四大名著的情節(jié),深入精讀并細致梳理原著中所有與酒相關的精彩內容。
殷召榮,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本書以海內外青少年為讀者對象,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精心編寫了與中國茶文化有關的故事,并配以生動的插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廣大青少年在真實的茶故事中提高英語和漢語的閱讀能力,感知并了解中國茶文化,引領青少年讀者傳承并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尋味系列:山家風味》一書是以二十四節(jié)氣的時間軸為經(jīng),以秦嶺山脈的地理空間為緯,選取了一年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食材來體現(xiàn)山居生活的家食之道,并由此折射人與自然之間休戚與共的伴生關系。該書從鄉(xiāng)野視角描繪和闡述了飲食文化所包含的風土要素、人文內涵及美學意味。后工業(yè)時代促動的城市化發(fā)展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隔膜,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充
專著,恩施茶葉以獨特的口感和工藝享譽全球。本書以恩施茶為主題,綜述恩施茶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恩施茶葉地方志。 本書內容詳實嚴謹。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文獻資料整理、恩施茶人口述等方式,詳述了恩施茶葉發(fā)展歷程,論述了恩施茶葉生產(chǎn)、加工、貿(mào)易的情況,重點研究和介紹了恩施玉露、宜紅、恩施富硒茶,并對茶人故事和茶俗進行了專門的介紹
民以食為天,吃是中國人總也繞不開的話題。春筍夏瓜、秋藕冬薯……二十四節(jié)氣里藏著美味的秘密,跟著節(jié)氣吃美食,也是對身體好的養(yǎng)生。立春吃春餅,清明吃青團,端午吃粽子,冬至吃餃子……本書以二十四節(jié)氣為軸,精選90多種應季食材,做出100多道時令美味,養(yǎng)生、保健、治未病。還有40多個養(yǎng)生小課堂,幫大家遠離春困、流感、過敏、失眠
這是一部記述古人日常飲食細節(jié)的歷史通俗讀物。作者通過大量閱讀,從古代史書、筆記、詩文、文獻以及繪畫、器物中爬梳、考辨,鋪陳出一幅幅煙火漫卷的古舊圖景,以微觀視角,打撈掩埋在歷史煙塵里的日常人生,勾勒出三千年來那些“食客老饕”的飲食背影。該書既遵循了歷史
2020年,蘇州市科協(xié)從距離生活最近同時最經(jīng)典的“鄉(xiāng)愁文化”——食物入手,在蘇州大市范圍內發(fā)起了一場以蘇州鄉(xiāng)土美食為載體,以課題為導向,融入了科學精神、科學方式、方法培養(yǎng)的大型調研活動。157所學校258個團隊針對“蘇州的青團子為什么這么綠”“碧螺春真的有果香嗎”等60個課題,進行了植物學、食品化學、地質地理、民俗文化
宜紅茶創(chuàng)制于19世紀中葉,至今約150年歷史。1850年,俄商在漢口購茶,由宜昌轉運漢口出口的紅茶,被取名為“宜昌紅茶”,宜紅因此而得名。2017年宜紅被納入歐盟公布的與中國互換100個地理標志產(chǎn)品清單,它也是萬里茶道上罕見的“外貿(mào)茶”,由茶商捐修的騾馬馱運道以及宜都茶港區(qū)、碼頭、宜都紅茶廠舊址等遺存,是萬里茶道上不可
本書講述了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休寧松蘿、紹興日鑄、云南普洱、正山小種、鳳凰單樅等中華名茶的歷史淵源、風味特色、歷史底蘊、詩文逸事、人物故事等,以茶為鏡,折射出中華傳統(tǒng)飲食文化及生活美學的意蘊。此外,書中插入的中國古今茶人故事和手繪插圖也是本書的一個亮點。
石獅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宋元以來,萬國客商帶來的萬千滋味交流匯聚,經(jīng)過時光的打磨和石獅人對美味的不懈追求,食物代代相傳,形成了山海相融、中外并蓄、豐儉咸宜、博采眾長的石獅風味,以擅長烹制海鮮、追求原汁原味著稱于世。本書通過鄉(xiāng)愁滋味、風味煙火、古早味道、海的饋贈、宋元遺響、來去吃桌等六個篇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