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取自中國古典魔幻巨著《封神演義》,用恢弘的立體紙藝還原了書中7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場景——姜子牙火燒琵琶精、渭水訪賢、楊戩大戰(zhàn)魔家四將、聞仲歸天、武王伐紂、萬仙布陣、火燒摘星樓。恢弘逼真的立體紙藝、精美絕倫的插畫與通俗易懂的文字相映成輝,讓讀者閱讀時仿佛身臨其境,直觀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斗馍裱萘x
《用古詩打開歷史卷軸》是集生、化、物于一體的兒童博物古詩科普書。用形象有趣的漫畫搭配朗朗上口的釋義搭建起一座古詩和科普結(jié)合起來的“博物館”。書中分幾大板塊,分別介紹了早期的生物、地理、物理等相關學科,讓小讀者在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基礎上,以此為延展了解更多的古代科學方面的知識。對標6-10歲年齡段,圖文結(jié)合讓講解更生動
在十三年的漫長時空里《故事新編》是“如何寫”成的?對此問題的求解只能立足可能的思考。在“于中國有益”的龐雜翻譯中,魯迅“學下去,站起來”的不懈努力貫穿始終;融會諸種文體(詩歌、小說、雜文等)實踐,魯迅重建了一種悖論式語言景觀;通過“以莊化尼”和“援俗入史”,魯迅書寫了他眼中活的中國史!豆适滦戮帯肥且贼斞钢饾u“忘了努力
《樂府學》是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會刊,由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辦,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協(xié)辦。第三十一輯包含18篇樂府學相關專題論文,涉及上古三代至明之禮樂制度;對民間俗樂、南朝西曲、唐宋琴曲的專題研究;對《郊祀歌》《悲哉行》《朝鮮竹枝詞》的專篇研討分涉中國古代文體流變與中國古代詩詞的域外書寫;
本書以民族影像表達的實踐和個案為突破口,觀察敘事傳統(tǒng)在情感、故事、時間和空間等維度上的表達特點,在多學科交叉點上探索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新表述。本書一方面從紀錄片本體入手,探討視聽語言的表現(xiàn)和再現(xiàn)的敘事手法;另一方面從民俗學視角的“傳統(tǒng)”“國家”“族群”“日常生活”“語境”等理念出發(fā),探討民族文學和民族
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是目前整個中國文學史料學領域,包括古代文學史料、現(xiàn)代文學史料、當代文學史料、海外華文文學史料、文學理論史料、文學學科史料等方向在內(nèi),唯一的學術團體。當下學界對史料日趨重視,但暫時還沒有以文學史料為辦刊重點的刊物,本刊的出版將進一步發(fā)揮學會的影響力,添補學界在文學史料研究、考辯、鉤沉等方面的刊物空白。
周企言(1868—1938),名葆貽,字企言,以字行。常州武進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經(jīng)濟學家、文化學者周有光之父。本次整理對象是周企言著述三種,包括《企言詩存》三卷、《企言隨筆》一卷、《詩經(jīng)全部分類集對》十三卷。周企言的文化思想具有新舊融合的過渡特征,他對舊時代的文化秩序抱有同情,對新文化采取溫和辯證的接納態(tài)度,這也影
《中國古代小說在東亞》由三卷組成,依次為《中國古代小說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影響》、《中國古代小說在日本的傳播影響》、《中國古代小說在越南的傳播影響》。各卷體例統(tǒng)一,主要從古代東亞三國與中國的關系、中國文化在東亞三國的傳播影響、中國古代文學在東亞三國的傳播影響、中國古代小說在東亞三國的傳播影響,以及古代東亞三國漢文小說的發(fā)展
該書主要研究中國成長小說的文類概念和當代作品,探索中國現(xiàn)代性、啟蒙和成長小說的關系。理論部分從宏觀的角度來梳理成長小說的基本框架和問題,力圖從世界成長小說整體圖景中,查看中國成長小說文類概念是如何建構(gòu)起來的,并在比較的視域中,討論它對西方原有成長小說概念所做的繼承和改變。文本分析部分以中國成長小說的歷史敘事、女性成長書
本書以《四庫全書總目》的文人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文人”進行語言結(jié)構(gòu)分析,再進入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語境與《總目》的文本語境,考察它們所謂“文人”,指涉的究竟是語言結(jié)構(gòu)中的哪一種涵義!捌夫s文章”是《四庫全書總目》自我宣稱的職責之一。但“品騭文章”的同時,也是在“品騭文人”,因為文章的寫作,始終由文人完成。當文人成為品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