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以口述史采訪的形式,細致挖掘主人公從出生到輟學、歷經(jīng)煎熬考上大學的個人成長歷程。該書主體為采訪者與主人公的對答,間及其父母,時時插入其父親的日記,以展示其整個家庭的心路歷程。每一節(jié)都附有采訪人札記,以事件親歷者和旁觀者角度出發(fā),用充滿同理心的人文關懷和通俗易懂的解析點評,講述青少年從出生到最終走出低谷的不同心理面向,為代際溝通提供了非常好的鏡鑒,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擁有良好的溝通與和諧的親子關系。
該書按時間順序分為五部分:奇幻的人之初、恐怖的幼兒園、懵懂的小學時光、 輾轉的中學經(jīng)歷、輟學生考大學。本書主人公作為飽受寵愛的獨生子,在幼兒園生活留下的是“恐怖”記憶。小學時因為上課習慣性走神而成績時好時壞,與同齡人的差異卻不很明顯。在初中時大腦經(jīng)!皵嚯姟,厭學情緒嚴重,逆反心理漸增,用三年半時間才上到初三上學期,終出現(xiàn)身心故障,無法升入高中。休學期間,無明火起時掀桌子摔碗,發(fā)躁發(fā)狂時砸門砸墻,郁悶時作困獸之嚎,憤慨時差點要了媽媽的命。孩子的苦難即父母的災難,父母苦痛可想而知,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小心守望呵護,直到孩子逐漸自愈,四年半后以初中輟學生身份考上大學。
★ 十余年“叛逆”心靈史——展示了80后獨生子從出生到初三輟學,乃至最終考上大學的人生歷程,以及走出狂躁與叛逆的艱辛心路歷程。
★多視角呈現(xiàn)——為采訪者與主人公的對答及其父母、妻子的記錄、訪談,以展示其整個家庭的心路歷程。每一節(jié)都附有采訪人札記,予以共情入理的剖析。
★客觀采訪——采用對答形式,以主人公真實的陳述和記憶為主,未作改寫或修飾,盡量保留原貌。內(nèi)容上涉及主人公在不同時期心態(tài)的變化,涉及對師長的腹誹,對異性的感觸,對社會問題的質疑……在陳述言語上保留個人言語習慣,留存了主人公言語的真實信息。
★鏡鑒與警世——本書從另一角度講,也是一部當代父母的實錄與鏡鑒。從主人公的敘述中我們不僅讀到了他的心路、大段獨白,更看到了父母師長乃至整個社會對他從“不好好學習”到“叛逆”的態(tài)度和方式,看到了父親從打罵到陪伴的轉變,看到了母親的默默呵護,看到了采訪者的反思自責……如果讀者能通過此書得到觸動,也就播下了代際溝通的良好種子。
★致敬主人公及其父母——正如采訪者所言:無論如何,我都要感謝主人公及其父母!講述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對有類似經(jīng)歷的個人和家庭或許有幫助,但對主人公及其父母而言則不啻重入地獄、再受煎熬,更何況還有“家丑外揚”之憂?這一家人面對真實的勇氣、濟世助人的情懷,我十分欽佩,并且由衷感激!假如這本書的價值得到認同,真的能幫助到一些仍處于“青春黑洞”中的少年及其家人,首功當在本書主人公及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