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主辦的論文集,由著名猶太問題學者傅有德主編,已連續(xù)出版15輯,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本書涉及猶太歷史、猶太哲學、猶太文化、猶太教經典與詮釋、宗教比較與對話、宗教與科學等,作者均系本領域內重要學者,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
兩千多年以來,絲綢之路上不同時期、不同區(qū)域發(fā)現(xiàn)的考古遺跡、文獻文物或圖像等見證了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對話和交流,揭示了各民族交融互動的歷史。黑水城、敦煌、張掖、武威、銀川、靈武等地出土的西夏文獻即是其中之一,它們成就了西夏學研究,也推動了西夏文獻與藏傳佛教文獻、敦煌文獻的交叉研究。西夏(1038—1227)是以黨項為主
《全真道研究》第九輯共收14篇文章,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大的主題:第一個主題是關于道教起源問題的討論。第二個主題是關于道教內丹的研究。這也是本輯的重點之一,主要有七篇文章。除此之外,還有四篇文章,其中吳光正和韓占剛的兩篇文章是關于全真道文學方面的,而王闖與朱明川的文章則是關于正一道的研究。
鄭州城隍廟歷史悠久,延續(xù)使用至今。鄭州城隍廟全稱是“鄭州城隍靈佑侯廟”,是目前河南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的古建筑群。城隍廟始建于明代初年,清代重修。主要有山門、前殿、樂樓、大殿、寢宮等,全部殿堂均為琉璃瓦覆頂,造型精致,結構緊湊。本書對城隍廟的歷史沿革進行了梳理,并對城隍廟各部分以及碑刻進行了圖文結合的描述,使人們對鄭州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1月備案目錄中)詩歌是語言的凝練,情感的升華,精神的暢想。中國人歷來喜歡以詩論史,因而詩歌才有“史詩”之稱,舊時的章回小說,更是把歷史事件與詩歌聯(lián)系起來,以達到“有詩為證”。不了解中國的詩歌,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道之處。就基督教而言,詩歌等同于祈禱和贊美,“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
本書稿屬韶關學院重點課題“韶關籍宋代禪僧釋祖心研究”及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共建課題:“韶關籍宋代禪僧黃龍宗二祖釋祖心研究”,于中詳細梳理研究了宋代黃龍宗二祖釋祖心的生平,與士大夫尤其以黃庭堅為代表等的交游,釋祖心禪法思想及其傳法特點,釋祖心的詩歌題材分類、藝術特點、創(chuàng)作原因等研究,《冥樞會要》版本源流、成書、體例和內
本書由“上篇”(天臺學的理論)、下篇(天臺學的實踐)與“余論”三部分組成。上篇,闡述了天臺宗立宗的依據(jù)和理論核心,天臺宗依《法華經》立宗,它的理論均以《法華經》為依據(jù);天臺宗理論的“核心”是“以《法華》為宗骨”。下篇,闡述了天臺宗實踐的特色,獨樹一幟的“天臺學風”,強調了“止觀并重、定慧雙修”。為此,智顗創(chuàng)立了“六即”
本輯包括嘉慶版《道藏輯要》與光緒版《重刊道藏輯要》!兜啦剌嬕肥乔宕幾氲囊徊恐匾牡澜探浖畢矔,對保存和傳播道教文化起過重要的作用。該書作者蔣元庭從明版《正統(tǒng)道藏》《萬歷續(xù)道藏》中精選出道書二百多種,又搜集兩種《道藏》失收和出版以后新出的道書七十九種,匯集成書,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二十八集,每一集又分為一到十冊不等。
本書分為民間祭祀、民間故事、研究文章三部分,收錄了《關帝祀典初考》《運城解州四月初八“關帝巡城”》《運城常平六月二十四關帝誕辰活動》《州官虔誠選廟址》《崇寧殿的傳說》《明清時期的關公祀典》《三教圓融與關羽崇拜》等文章。
《季羨林沉思錄》叢書試圖對先生的文化思想與人文精神做一次整體回顧,引領讀者感受作品中獨特的理念、智慧、神韻與氣度,認識一個似曾相識卻不曾深知的季羨林,啟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內心深處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