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2019年浙江省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論壇的論文集匯編,收入論文45篇,主題為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道教中國化的路徑,其中特別研究了道教與古琴藝術。論壇設立了“道教與傳統(tǒng)藝術”和“道教與古琴藝術”為主題的兩場分論壇,與會人士共同探討道教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本次論壇收到的論文,基本圍繞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來展開,力求探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5月份圖書備案目錄中)本書編者為原江蘇宗教局局長,收錄了教界、政界關于12位已故高僧的紀念文章、書畫作品等。人杰地靈的江蘇大地,珍藏著這樣一批高僧,他們中有詩人、有書畫家、有國家非遺傳人,受人敬仰和緬懷。江蘇省佛教界老一輩高僧大德如茗山、慈舟、德林、明學、無相、松純、性空等長老。該書收集了江
(在宗教文化出版2021年2-3月備案目錄中)禪宗發(fā)源于中國,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同時也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并業(yè)已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傳播,成為世界性的文化形態(tài)和精神資糧。在中國,“禪”稱為“Chan”,在日語中則為“Zen”,韓語中則為“Seon”,反映出禪文化的多元多樣性。為了更好地發(fā)掘世界禪文化的這種多樣
《心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唐玄奘譯,共一卷,是般若經(jīng)類的精要之作。由于經(jīng)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誦,此經(jīng)在中國甚為流行。全經(jīng)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架,證得菩提果。該書稿是作者對《心經(jīng)》的講解。作者釋凈天一生講經(jīng)弘法,曾任陜西省佛協(xié)副會長,四川省佛協(xié)名譽副會
(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1月備案目錄中)本書稿收集了浙江天臺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副會長、研究員天臺學的著名學者朱封鰲近幾十年來研究天臺學的論文論著精華,對天臺宗的發(fā)展歷史、典籍文獻、義理、修持、古代遺存及其與佛教各宗、道教的關系,作了精辟的闡述,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較高的學術價值。全書共分四冊。第一冊:臺宗教史、古剎考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譯注的形式,采用布依文、漢文對照、直譯意譯方式,對世代流傳在貴州省安順市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黃果樹風景區(qū)管委會一帶布依族村寨、用布依族“古文字”作為原經(jīng)文記錄的《布依族摩經(jīng)典籍·摩且經(jīng)》進行譯注。整部摩經(jīng)包括三部摩經(jīng),即《MOLGEISHONGLRAIZBEANGZ/記轟埃盆經(jīng)》《M
國新出審[2020]2943號文審讀通過。滬新出審[2021]1437號文批復,同意列選!稘h譯巴利三藏--經(jīng)藏·中部》為“漢譯巴利三藏”之一種,由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范晶晶博士等參與翻譯,泰國法勝大學協(xié)助證義!督(jīng)藏·中部》為南傳上座部佛教經(jīng)典之一種,包含一百五十二部
早期中國是中國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始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下至夏商周時期。本書以早期中國的玉器和鑲嵌銅牌飾為研究重點,基于考古出土的實物資料,并結合古代文獻記載,詳細分析復原了一批殘缺不全的神靈形象,系統(tǒng)收集研究了一批流散于海外的珍貴收藏品。在此基礎上,集中探討了早期中國的神靈形象和神靈崇拜及其演變
本書涉及猶太歷史、猶太哲學、猶太文化、猶太教經(jīng)典與詮釋、宗教比較與對話、宗教與科學等,作者均系本領域內(nèi)重要學者,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本書是中國人了解猶太民族及其文化的一個窗口,溝通中國文化和猶太文化,促進兩個民族相互理解的橋梁,以推動跨文化對話和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它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乃至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做出有益的貢獻。
有關李叔同弘一大師年譜資料,以往大多以林子青的《弘一法師年譜》為依榜。林子青對弘一大師研究貢獻巨大,但其所編年譜相對較為簡約,又由于彼時學術界對李叔同弘一大師生平中某些歷史事件缺乏深入研究,對民國時期報刊文獻挖掘不夠,許多條目仍不甚準確,諸多書信年代考證也有失誤,而被遺漏的歷史資料更是眾多。從編撰形式上看,林子青所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