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梁漱溟晚年寓居時期與小友陳維志的部分談話集錄,由陳維志根據(jù)個人筆記和回憶整理而成。全書以八個章節(jié)記錄了1970-1976年間梁漱溟對陳維志的部分談話內(nèi)容。這些談話多簡短而零散,但涉及廣泛,包括自我認識、治學與著作情況、哲學與宗教、人物評價與回憶、東西文化與歷史的比較、對社會與政治的認識、對人生的認識、健康與養(yǎng)生等
作為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主辦的校園文化活動,“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學們和名師大家之間的溝通橋梁,使同學們可以近距離聆聽師長經(jīng)歷、感受學者風范、領悟人生智慧,進一步增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體會青年成長與責任擔當。 本書是第3輯,共選取了人文、社科、理工類等不同學科老師(呂植、孫玉文、唐士其、朱松純、段慧玲、李彥、潘維
《單讀38·第三次啟程》收錄了“水手計劃”第二屆、第三屆“水手”的創(chuàng)作成果,也繼續(xù)向第一屆的老“水手”約稿。這六組作品走進了后工業(yè)時代的美國城市,走進了大洋彼岸好友的家庭生活,走進了巴爾干的歷史創(chuàng)傷,走進了一位南方老人的流徙命運,走進了李;舴以哌^的中國。年輕一代創(chuàng)作者再度啟程去看世界,為流動、性別、沖突、經(jīng)濟轉(zhuǎn)型等
本書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國榮所主編的一部學術論文集。全書分為“中國哲學”、“莊子研究”、“船山研究”、“西方哲學”、“文藝研究”、“青年學者論壇”等幾個部分。所討論的學術論題包括但不限于:從四因說的角度看當代新儒家的發(fā)展與局限,《周易》中的生生與無為思想的再考察,《中庸》中的“誠體”與成性問題,《莊子》中的“和”
《清華社會科學》是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綜合性社會科學連續(xù)出版物,旨在為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和領域提供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現(xiàn)階段每年出版兩輯。本刊堅持學術為本、問題導向,采用編輯部審稿與匿名審稿結(jié)合的方式,倡導嚴謹?shù)膶W風,鼓勵理論、歷史和實證研究相結(jié)合。本輯設有“中國經(jīng)濟的多學科反思”“盧梭思想的比
《源道》是周發(fā)源先生30余年研究著述的精選本,既有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精神的悉心探索,又有對社會現(xiàn)實和實踐的深刻剖析,還有對生活與人生的哲思感悟,視野開闊、內(nèi)容繁博、文體多樣,兼具學術性、思想性、實踐性和通俗性。本書是一部出乎《源道》而溯源求道、發(fā)源問道、開源證道的綜合性評論集,既有對《源道》原著的深入解讀,又有對
殷夫(1910-1931),本姓徐,譜名孝杰,小名阿白,字之白,號柏庭,學名先后用徐祖華、徐白、徐文雄,筆名殷夫、白莽等,浙江象山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共青團中央早期革命烈士,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優(yōu)秀詩人。本書為殷夫詩文全編,收錄現(xiàn)存殷夫所有文學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劇本)、文學評論、政論文、譯作以及書信等。編著者搜集殷
本書稿是作者在中央黨校從事教學研究30多年所公開發(fā)表過的100多篇文稿的精品集結(jié)。內(nèi)容涵蓋國際政治、國際共運、世界社會主義、當代資本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多種角度反映了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對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的認識和發(fā)展歷程,為我國社會主義理論、制度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人生有何意義
傅斯年是中國20世紀前半葉最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典型。他古今相通,本土與域外兼容,并以特立獨行的人格標準處世。用胡適的話說,傅斯年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記憶力最強,理解力也最強。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他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干的天生領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