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是一部記錄新疆木壘古鎮(zhèn)的故事集,有七個部分組成,“東城記”“古城人物記”“東城小學記”“鄉(xiāng)村游戲記”“古廟記”“鄉(xiāng)村雜記”“古鎮(zhèn)密碼”,作者借助歷史資料、家族記憶、自身經(jīng)歷,包括奇聞異事、民間傳說等,運用散文性的藝術(shù)手法和故事性的敘述方式,通過一個個風趣幽默的小故事,向讀者描述了美麗動人的木壘縣風光與充滿獨特韻味
本譯著精選并譯介了英國著名盎格魯-威爾士詩人吉蓮·克拉克的80首詩歌作品,時間跨度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選自《雪山》(1971)、《日晷》(1978)、《遠鄉(xiāng)來信》(1982)、《詩選》(1985)、《迎進流言蜚語》(1989)、《英國君王的女兒》(1993)、《詩選》(1997)、《五片原野》(1998
本書不是關(guān)于北京城建史的研究,而是在西方關(guān)于中國總體形象的大語境下勾勒出英美兩國旅行文學作品關(guān)于北京的個體形象建構(gòu),揭示北京在西方中世紀“烏托邦”形象幻滅后在英美旅行文學中“異托邦”形象的生成過程,從東西方互動的角度揭示北京形象的本體面目以及英美兩國對這種形象的客觀誤讀和主觀建構(gòu)。英美人多年來對北京形象認識的正確與否,
本書對“文化研究”思潮在中國的傳播擴展歷程和本土化實踐進程進行了比較翔實而細致的歷史梳理和理論辨析。從思潮引介、概念正式引入、譯介狀況和本土“文化研究”主要議題和成果逐漸展現(xiàn)等諸多方面,呈現(xiàn)了“文化研究”在中國“理論旅行”和“在地化”實踐的歷史復雜性和階段性。本書對中國“文化研究”當前面臨的諸多困境和難題進行了富有針對
2024年第1期《中外文論》“理事專訪欄目”邀請文藝理論學界資深學者季水河、陶水平進行專訪,為青年學者傳道受業(yè)解惑。本期策劃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專欄”重點對毛澤東文藝批評標準體系、新中國意識形態(tài)批評范式、典型人物的范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皩n}:新媒介文藝理論”對文藝理論學界新問題、新現(xiàn)象進行探討,內(nèi)容包括B站原創(chuàng)、A
中華美學精神是中華民族集體性的審美意識的精髓和靈魂,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學精神,它引領(lǐng)和規(guī)約著中國人的審美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華美學精神主要包括審美人生的神圣化、自然本質(zhì)的生命化和國家理想的審美化三個方面,分別賦予了中華美學精神以高度、深度和寬度。中華美學精神博大精深,積淀在文論、詩論、
本書重點探討了20世紀70年代起在西方興起、隨后引起爭議熱潮的“恰當自然審美”理論以及該理論背后蘊含的生態(tài)意蘊。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探討肯德爾·沃爾頓的“恰當藝術(shù)審美”思想,它是西方“恰當自然審美”理論的起源和基礎(chǔ);第二至七章分別探討以艾倫·卡爾松、齊藤百合子、艾米莉·布蕾迪、諾埃爾·卡羅爾、馬爾科姆·巴德、尼克·贊格
本書為綜合性學術(shù)刊物,登載以中國古代經(jīng)典著作為考察對象的語言、文學和文獻研究的論文,各學科的專題研究與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并重,旨在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古典人文精神,堅持求真務實、守正出新,推動中國古典學的發(fā)展。 本刊立足于中國古典學研究,針對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文本形態(tài)問題、中國古典語文學中的語言形式問題、中國古典
本書共八個模塊,內(nèi)容包括幼兒文學概論、幼兒詩歌啟智、幼兒圖畫故事增慧、幼兒故事導行、幼兒童話和寓言激趣、幼兒散文(詩)怡情、幼兒戲劇和幼兒影視賦能,以及幼兒國學鑄魂。
文學大家季羨林給年輕人的從容生活智慧,甄選49篇經(jīng)典之作,回憶溫情往事、描摹人間煙火、書寫生活智慧,暖心治愈、豁達通透!队袨橛胁粸椤贰对率枪枢l(xiāng)明》等名篇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及中高考語文真題、模擬題,諸多名師薦讀,助力學生拓展閱讀視野、提升寫作能力、增進文學素養(yǎng)。《聽雨》《做真實的自己》等佳作在各大網(wǎng)絡平臺廣為傳播,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