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jīng)》是佛陀在摩羯陀國王舍城東北方靈鷲山,于千二百五十人之聲聞眾和三萬二千菩薩眾之前,以王舍城所發(fā)生的宮廷事變?yōu)槠鹨蚨稣f的經(jīng)典。本經(jīng)是凈土宗根本經(jīng)典之一,是佛學研究的基礎文獻之一。《觀無量壽經(jīng)》有兩種譯本,一為劉宋畺良耶舍譯,一為劉宋曇摩密多譯。民國間丁福保的箋注是集大成的注釋之一。本書是丁氏箋注本的整理本
人出生的年、月、日所構成的天干地支的排列,與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克儲存了人的命運的信息。古代先賢通過對這些數(shù)字的推演,創(chuàng)造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古老文化,即算命術。中國算命術大抵濫觴于漢代,迭經(jīng)魏晉南朝的推衍發(fā)揮,于唐代始告確立。命理著作層出不窮的同時,算命術士也是代有新人。天命觀產(chǎn)生淵源的追溯,古人數(shù)字推演的發(fā)展成熟,天
《宗教教化與西南邊疆經(jīng)略:以元明時期云南為中心的考察》主要討論中國文化儒、釋、道三系如何在元明兩朝政府經(jīng)略云南的綜合工程中,發(fā)揮其重要而獨特的歷史作用,上篇重點關注以佛教禪宗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如何配合元朝政府在云南首度建立行省之后,通過融合南詔、大理以來土著阿叱力教,在云南成功確立起以中原教化形式為主流的教化傳統(tǒng),下篇著
《西夏文獻文物研究叢書:西夏文<經(jīng)律異相>整理研究》是西夏文與漢文兩種語言對勘的整理和研究之作。全書包括三部分:“導論”部分全面分析、探討了《經(jīng)律異相》西夏文版本的重要價值,“《經(jīng)律異相》西夏文校讀、譯注”部分對原文圖版西夏文字的錯訛、脫衍等現(xiàn)象進行了校讀;“附錄”部分提供西夏字索引、漢字拼音索引的詞句索引,便于查閱和
道教與星斗信仰(上下)
為了在先賢時哲已經(jīng)取得的相關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華嚴判教學說的深入,《華嚴判教論》歷史地考察了華嚴宗歷代諸祖杜順(法順)、智儼、法藏、慧苑、澄觀、宗密對判教這一學術方式的運用,論述了華嚴判教說的奠基、開創(chuàng)、確立、發(fā)展和延續(xù)的歷程,并以賢首法藏的“五教十宗”為華嚴宗判教學說的基本形態(tài),進而展現(xiàn)了華嚴判教學說在促成
本輯由23篇學術論文組成,以密教文獻研究為主題,分文獻總論、日藏文獻、敦煌文獻、部類文獻、梵文文獻、藏傳文獻六類,就密教經(jīng)典的編纂和地位、東傳日本的漢譯經(jīng)典以及不空表制集的特色、敦煌出土密教文獻以及圖像、陀羅尼和持明以及瑜伽密教的幾部漢譯經(jīng)典、流傳中國和尼泊爾以及印度晚期密教的梵語文獻、藏傳密教文獻及其流傳等進行
本輯由17篇學術論文和1篇評述論文組成,以密教文物圖像以及歌舞研究為主題,分日本文物圖像、韓國文物藝術、陀羅尼經(jīng)幢、石窟造像、儀軌梵音等5類,就日本高野山等地收藏的密教文物圖像、韓國佛教中的密教真言石刻和梵唄音樂舞蹈以及陀羅尼經(jīng)卷首畫、遼金時期的陀羅尼經(jīng)幢、敦煌石窟和杭州飛來峰石窟等地的漢藏密教造像、水陸法會儀式
筆記小說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采用隨事而記的形式敘述人事或變怪故事的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說,是唐五代小說的基本類型之一,包括以鬼神精怪為題材的志怪小說和以人事活動為中心的軼事小說兩大類。唐五代的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巫術文化、佛教、道教、民間宗教等諸種宗教文化對筆記小說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宗教文化與唐五代筆記小說》在考察筆記
就中國研究而言,華夏邊緣的宗教和華夏宗教的邊緣有助于我們追問那些華夏邊緣的宗教、華夏宗教的邊緣,何以“文化”為中國人的靈性需求,何以“文化”為中華文明的古典基因,而古絲綢之路上的苯教、道教、薩滿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當代處境,以及那些喚醒信仰記憶的節(jié)慶、儀禮,則是我們喜歡追尋的邊緣聲音。本書即關注的是宗教人類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