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叢書:千手千眼觀音陀羅尼疏注》全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本書述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之因由、發(fā)愿、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惡死等之功德,千手陀羅尼及受持之功德、咒詛法、四十二手各各之功德,日光、月光二菩薩擁護之咒等。由于經(jīng)中《大悲咒》普遍流傳,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也就成為民間最受尊敬的菩薩之一
本書概述是以古希臘—西方文明為主要線索的,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典型性影響力,其人本內(nèi)核的浪漫人文傳統(tǒng)、獨神論宗教、唯理論哲學和經(jīng)驗論哺育成長的近代科學,在相當深度的意義上左右了整個近現(xiàn)代乃至“后現(xiàn)代”的人類歷史進程,而這一切的源頭,如同本書開篇所述不過就是神話。
《佛典叢書:百法明門論講析》是研習唯識學的基礎(chǔ)讀物,為大乘佛教對宇宙萬有之分類,明乎此則知“萬法唯識”之歷,可得正確的宇宙人生觀;所述“五位百法”是唯識學的名相提綱;亦為瑜伽行學派對心理學的簡要說明,從而探涉心理活動及心理現(xiàn)象的體性、作用,乃至對善心理的提倡,對惡心理的對治(醫(yī)療),以達到凈化社會和完善人格!斗鸬鋮矔
本書收錄了特蘭特圣公會議的教規(guī)和教令,并增補了中文譯者對特蘭特會議及其成果的一些初步思考,所加注釋較多,內(nèi)容涉及宗教文獻、宗教概念、歷史事件、歷史地理以及歷史人物等方面。
本書為作者講授宗教哲學課程的講義。作者將基督宗教只當作特例的一般的宗教哲學,站在非宗教徒的立場,借助“生存論”的視角,以一種“同情之理解”的態(tài)度,探討宗教與人生意義、人世苦難、人生境界等等的關(guān)系。
《佛典叢書:佛陀遺教經(jīng)典》以《佛遺教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八大人覺經(jīng)》和《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組成。《佛遺教經(jīng)》敘述釋迦牟尼涅槃前,垂教之事跡,謂佛入滅后,當以波提木叉為本師,以制五根、離嗔恚、傲慢等,勉人不放逸而精進道業(yè)!端氖陆(jīng)》概括釋迦牟尼重要言教四十二章,是佛門弟子攝身修心的一部寶訓。《八大人覺經(jīng)》為釋迦牟尼宣示
本書由四種涉及佛教倫理道德的小書組成,即《善生經(jīng)》、《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佛說業(yè)報差別經(jīng)》,對于認識佛教倫理道德、凈化人們思想、提高道德修養(yǎng)都有較大幫助。
本書從多角度、多層面對《焦氏易林》一書進行審視,同時,還編制了焦延壽年譜。
本書全稱《水月齋指月錄》,三十二卷,明萬歷闊瞿汝稷編纂。全書記述禪宗世次,上始過去七佛、西天祖師、東土祖師,下至宋大慧宗果止,共禪宗傳承法系650人之言行事略,機緣語句。全書具有一般禪宗燈錄的特色外,還附載了許多禪宗名宿的拈頌評唱以及作者的辨析論議。
本經(jīng)系大乘佛教中期經(jīng)典,為法相唯識宗之根本典籍。其內(nèi)容分為八品:序品、勝義諦相品、心意識相品、一切法相品、無自性相品、分別瑜伽品、地波羅蜜多品、如來成所作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