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戈登·柴爾德(1892—1957)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史前學家,是20世紀最杰出的人文學者之一。他自1925年出版《歐洲文明的曙光》一書之后,就一路踏上輝煌的學術生涯,共出版過21本考古學和史前史學專著,以及200多篇學術論文章和評論,在99種不同的期刊上發(fā)表。本書內容,如其標題所示,主要考察柴爾德的學術思想,
維爾·戈登·柴爾德(1892—1957)是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史前學家,是20世紀最杰出的人文學者之一。他以古典學為起點,在輾轉求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內心追求的學術方向,最終在考古學領域開花結果。他著作等身,并作為教師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本書從柴爾德的家族史開始,依次回顧了他的出身、成長、早期教育、在澳洲的大學教育、一戰(zhàn)期間在
本書匯輯整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與商代歷史人物比干相關的文獻資料,包括史書、志書、碑刻、出土文獻、文學作品等,尤其對自明代以來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的比干資料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收集。本書將所匯集到的文獻大體分作13種類型進行輯釋,如“早期可信文獻”“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評述與傳聞”“漢代以后的傳說”“墓葬”“比干墓銅盤銘”“祭文、詩歌”“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是根據(jù)國務院批復,由中國科協(xié)牽頭,聯(lián)合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集中展現(xiàn)我國老科學家學術脈絡和人生經(jīng)歷的人物傳記叢書,具有客觀、真實、全面、權威的特點。本書為“采集工程叢書”中的一部。胡思得為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親歷了從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到最后一次核試驗的全程,領導了
本書通過民俗學、文化社會學、藝術人類學等跨學科視角,搜集使用盲人曲藝隊檔案、鼓書唱本、說書人口述史、田野調查等資料,重點關注晉東南太行山說書人群體的民俗特征,包括說書人的婚姻家庭、生計方式、師承關系、行業(yè)規(guī)矩、演出市場、社會活動等生活史內容,尋檢民間藝人與禮俗生活的深層關聯(lián)。
本書為“浙江現(xiàn)代文學名家年譜”之一。王魯彥(1901年-1944年),原名王衡,浙江鎮(zhèn)海人,20世紀20年代著名的鄉(xiāng)土小說家。2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學旁聽魯迅的《中國小說史》課程,大受裨益,開始創(chuàng)作時遂用筆名“魯彥”以表達對魯迅的仰慕之情。王魯彥的小說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柚子》、《黃金》等,30年代寫有長篇小
本書內容講述:高啟被毛主席譽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但大眾對這位在盛年就橫遭腰斬的詩人知之甚少。牟復禮的傳記使高啟成為“西方最知名的中國明代詩人”。牟復禮運用以詩證史的方法,彌補了關于高啟青年時代的種種文獻闕失。也在敘述中為高啟之死的偶然事件埋下若干具有必然性的伏線——懷抱英雄主義的理想加入張士誠集團、參與編修元史之后
“如果將唐史研究比為一場考試,那么杜甫幾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給你看,只不過他的手勢和暗號需要解讀!睂τ谠娛ザ鸥,從來不缺少研究。但宋代以來,諸家對杜甫生命歷程的劃分多側重后半段,關于杜甫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考證,以至杜甫的實際生命史劃分不均衡,人生前三四十年關注不多,而這恰恰是他思想和認知的形成發(fā)展期。本書聚焦杜甫的前半生
本書為著名經(jīng)濟學家熊彼特的一部經(jīng)濟學文集,對十位重量級經(jīng)濟學家作出了詳盡的綜述,所收文章寫作于1910—1950年間。這十位經(jīng)濟學家包括馬克思、瓦爾拉、門格爾、馬歇爾、帕累托、龐巴維克、陶西格、費希爾、米切爾、凱恩斯。除了馬克思那篇選自名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之外,其余的文章都是發(fā)表在各專業(yè)雜志上的紀念文章。熊
本書以巴西史上三個重點的歷史轉折時期——1530—1560、1888—1897、1964—1993為主,穿針引線,講述巴西這一片土地上自印第安人到現(xiàn)代巴西人的歷史。全書共分9章,以土地之豐饒、印第安人文明之神秘,講到歐洲人的發(fā)現(xiàn)、登陸與對當?shù)匚拿鞯奶魬?zhàn),隨后,仍圍繞土地之利用,而講該處社會、經(jīng)濟、政治之變遷,尤其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