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為四川大學藝術學理論專業(yè)博士生畢業(yè)論文。它主要基于中國民歌自身的傳統和基本特點,在事件史和現象史的理論視角下,展開了從1918年“歌謠運動”一直延續(xù)到當前(即2018年)整整一百年的問題發(fā)掘和歷史探索。 全書分為七章內容,第一章是對中國民歌百年演變進程歷史和邏輯起點以及學理架構的探討。第二章到第六章共四個時段(
本書共收錄56首民歌,涵蓋了我國全部56個民族,甄選出每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作品。邀請專業(yè)編曲家為所有民歌編配原創(chuàng)鋼琴伴奏并在專業(yè)錄音棚錄制音頻。另外,本書根據精選出的56個民族的代表民歌選擇合適的配器,讓薩克斯管演奏者能夠使用不同類型的薩克斯管演奏不同民族的經典民歌。同時以嵌入二維碼的方式配備鋼琴伴奏,增加演奏者演
《什密特鋼琴五指練習曲(作品16)》包括五指練習213條,其中有大小三和弦、屬七和弦、減七和弦的原位琶音和轉位琶音同向以及反向練習等。在五指練習中,從第34條到169條,加入了保持音的練習(從保持一個音到保持四個音),這也是《什密特鋼琴五指練習曲(作品16)》的一個重要特點。《什密特鋼琴五指練習曲(作品16)》作者什密
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應以人為本,而音樂審美則應以樂為本,這樂既是快樂,也是音樂。從人出發(fā)、從音樂出發(fā),使人們能體驗音樂、感受音樂,并通過這樣的途徑去學習和掌握音樂。本書是在充分考察現有音樂理論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寫作完成的。書中首先介紹了音樂教育的基本理論、音樂課程教學及音樂教學內容,接下來重點分析了基于審
《新編法國藝術歌曲134首》系列音樂文獻集共九冊,大致按照作曲家所處年代的先后順序編排。本書為第四冊,以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李斯特、德利勃、弗蘭克、圣-桑斯的13首作品為主,包括《田園曲》《玫瑰花魂》《在瀉湖上》《離別》《在墓園》《未知的小島》《!當我入睡時》《卡迪斯城的姑娘》《列隊行進》《夜曲》《天賜神糧》等。曲集中
本書以多元文化為背景對我國聲樂教育教學方法展開研究,開篇通過闡述高校聲樂教學的基本理論作為切入點,結合當下的多元文化時代背景,深入挖掘我國民族聲樂實踐教學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對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實踐發(fā)展、教學變革、人才培養(yǎng)及創(chuàng)新教育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研究。
本書是由作曲家徐昌俊應新加坡華樂團委約于1999年創(chuàng)作而成。作品氣勢恢宏,高潮起伏跌宕,展現了強大的張力和陽剛之氣。尤其是打擊樂的華彩樂段,既渲染了濃郁的節(jié)日氣氛,又給人以振奮心神的審美感受,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時代風貌與民族精神。
本書將從中國經典管弦樂作品入手,后續(xù)通過市場反饋,可以考慮拓展作品范圍至外國經典管弦樂作品。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作曲愛好者、院校非作曲專業(yè)師生對經典管弦樂進行更加系統、方便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