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研究了晚明萬歷年間己丑(1589)、壬辰(1592)兩榜進士群體的社會人際網絡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書中具體選取了兩榜進士中的李日華(1565-1635)、謝肇淛(1567-1624)、馮應京(1555-1606)、曹于汴(1558-1634)和焦竑(1540-1619)五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選擇原因在于此
本書嘗試以生動的論述和豐富的歷史案例,以創(chuàng)新性的歷史動力學理論,分析人類歷史上帝國的興衰,為什么一些最初微不足道的小國可以成長為強大的帝國?為什么看似穩(wěn)固的帝國又總會在巔峰過后歸于衰亡?作者認為,人類歷史上,大多數帝國的崛起與衰落都經歷著類似的周期,而以動態(tài)的視角觀察人口的增減、經濟的繁榮與蕭條、宗教的傳播與消亡等,將
本書選取清代用滿文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書籍類文獻以及文書檔案并對其進行細致專業(yè)的導讀講解。書其中,籍類文獻包括儒家經典、會話教材、政書、日記、小說、筆記等作品,涵蓋經、史、子、集四大部類;文書檔案包括諭旨、題本、奏折、奏片、咨文、咨呈、札文、呈文等清代常用公文。每篇課文由滿文原文、羅馬字母轉寫、語法標注、漢譯、注釋、詞匯和練習
《無圈點檔》,即《滿文原檔》,是清朝入關前后主要用老滿文、過渡期滿文和新滿文記錄政務的各種簿冊,其中有原始記錄,也有重抄本和少量印刷品、圖書底稿。該檔案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1969年該院出版以《舊滿洲檔》為題的影印本,2005年又以《滿文原檔》為題,再度影印出版。不過由于出版檔案及日譯本等的存在,《無圈點檔》的使用頻
本書以精美的圖片配合詳盡的文字,從歷史沿革、地域特征、現狀及展望等方面綜合展現該地區(qū)的地名特點,還按主題劃分版塊,以單個地名詞條的方式描述本區(qū)片的概貌。地名如同歷史古跡一樣,是一座城市獨有的地理和歷史文化資產,是記載一座城市的活地圖,作為深圳區(qū)地名志的合集,綜合本區(qū)約200條地名進行分卷編寫。不同于公眾對深圳“新興城市
本書是江蘇科技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通識課配套教材,符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時代要求,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愛國情懷。本書以課堂講稿這一生動有趣、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的方式,系統(tǒng)、扼要地展開專題論述:①“國學”觀念的出現與改變;②漢字體系及其書寫——國學思想的載體;③國學經典的形成:“六經
本書稿以位于上海市靜安區(qū)的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平民女校等紅色遺址遺跡,以及在革命年代與這些建筑息息相關的人物,如陳獨秀、彭湃、李達、丁玲、向警予等革命先輩,以及他們在這些建筑里發(fā)生的事跡等為切入點,以點帶面,講述中國共產黨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的奮斗故事,
《731:醫(yī)學的淪陷》共11章,約25萬字,是一部以戰(zhàn)時日本醫(yī)學倫理的崩塌為主線,系統(tǒng)揭露731部隊反人類罪行的歷史著作。 書稿全景式追溯日本731部隊的建立、擴張與覆滅過程,揭露了特別移送制度下的人體實驗暴行,以及細菌戰(zhàn)準備、實施的過程和對中國軍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同時,利用美國檔案,呈現戰(zhàn)后美國基于冷戰(zhàn)利益包庇戰(zhàn)犯
本書主要面向對歷史有興趣的人,有四個分冊,講述了唐朝的整個歷史。大唐王朝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的盛世,文采風流、赫赫武功、萬國來朝。然而,盛世之下藏著陰謀和血腥,鼎盛之后是戰(zhàn)亂和凋敝。本套書以官方正史為基礎,野史論文為補充,以年代和主要人物為主線,對唐朝皇帝及文臣武將、布衣仕女的人生進行全景式展示,并涉
《資治通鑒》從戰(zhàn)國寫到五代十國,生動展現了16個朝代1362年歷史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案例集”。 本書為華杉講透資治通鑒系列完結篇,講述后晉、后漢和后周歷史。936年,石敬瑭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割讓燕云十六州,在契丹扶持下稱帝,史稱后晉。947年,契丹南下,后晉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