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指彈吉他的入門教程和曲集,內容包括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認識吉他以及必要的練習方法;第二部分為吉他獨奏所需要的樂理知識,以及如何認識指彈譜;第三部分為彈唱類譜中的知識要點和彈與唱的結合方法、彈唱對獨奏的輔助價值;第四部分為吉他簡譜知識和旋律講解;第五部分為指彈常用特殊技巧詳解與訓練,包括擊弦、勾弦、點弦、泛音、
人類是如何將對聲音的不同屬性的值組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一個完整的知覺?這是關于知覺的相當基本和困難的問題之一。因為在多重聲音屬性混合呈現的情況下,聲音的屬性值被錯誤地組合,從而產生錯覺性聯(lián)合。本書將藝術和科學的思維見解融為一體,通過注重對音樂錯覺的深入探討,構建了人們對音樂和語言感知的統(tǒng)一方法。對于貫穿人類知覺和客觀現實
1.作品《茶馬古道》:世界上地勢最局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fā)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意義和偉大。作品以茶馬古道南線即滇藏道馬幫的旅程為主線,表達了對馬幫人
本書是一本學術研究著作。人工智能在音樂藝術領域的應用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書共分為六章,主要從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人工智能中的“新”引擎、人工智能與音樂創(chuàng)作融合、人工智能為音樂制作賦能、人工智能與音樂表演藝術、人工智能與音樂藝術的應用發(fā)展幾個方面解讀了人工智能的影響及其發(fā)展趨勢,介紹了人工智能
本書主要對鋼琴藝術指導的理論和具體的實踐展開論述,首先介紹了鋼琴藝術指導的基本情況,引導讀者對鋼琴藝術指導的發(fā)展、學科知識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其次,詳細論述了鋼琴藝術指導的伴奏技巧,從和聲處理、織體處理、樂曲結構處理等方面進行研究;再次,具體分析了基于不同領域的鋼琴聲樂藝術指導問題,從歌劇、舞蹈、合唱三個視角出發(fā)進行論述
本書共收錄作者學術論文三十余篇,分上、中、下三篇構成。上篇聚焦戲曲音樂的理論研究。中篇內容聚焦前海學派,下篇是圍繞戲曲劇種建設和舞臺演出實踐所撰寫的理論與評論文章。
本書分禮樂尋源、樂律鉤玄、遺產守望、學理闡揚四個部分,內容包括:傳統(tǒng)禮樂文化的內在張力結構、荀子的音樂體認及其現代啟示、漢代喪儀音樂中禮俗關系的演變與發(fā)展、明代音樂圖譜所見工尺唱名體系初探等。
本書共精選作者發(fā)表的有關音樂史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四十篇,客觀、準確、全面地概括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國音樂各方面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探討音樂與社會、人民的關系與互動;敘述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音樂院校、團體、組織的組建與活動;音樂家的成長、創(chuàng)作、表演、思潮與音樂生活等。
本書主要收錄了五一運動(1931年);燕子(1934年);紫羅蘭(1938年);一句話(電影歌曲,1938年);蝶戀花(第一稿,1939年);蝶戀花(第二稿,1939年);卜算子(1939年);菩薩蠻(1939年);臨江仙——題雙魚圖(1939年)等音樂作品。
本著“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健康、服務社會”的宗旨,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滿足老年人提高精神文化質量、生命質量和繼續(xù)教育的需求。我們根據全國多所老年大學獨有的課程設計及老年人的學習特點,組織老年大學任教多年的教師集體創(chuàng)作編寫了“老年大學實用教程”。古箏是中華民族具有歷史性和代表性的古典樂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