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觀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探微》認為,只要自覺立足于人的有著生存需求和發(fā)展需求的整體性生命存在,追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形成雙重問題意識:一方面,在生活中自覺追問,生活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以使生命更有意義?另一方面,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中追問,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對人們從根本上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出
通過對馬克思早期思想、唯物史觀、公開問世的科學社會主義與1848革命之后的理論反思、《資本論》及其手稿、馬克思晚年人類學歷史學研究成果及有關(guān)重大哲學專題的分別闡釋,全面地展示了南京大學馬克思哲學思想發(fā)展歷程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
區(qū)域推進“生命教育”大中小學銜接的實踐研究
本書從詮釋學的概念、詮釋學的早期發(fā)展、19世紀的普遍詮釋學、當代詮釋學的形成、當代詮釋學的發(fā)展和爭論等方面全面系統(tǒng)而歷史地展現(xiàn)了詮釋學這門哲學學科的豐富內(nèi)涵。本書特別指出理解從來就不是一種對于某個所與對象的主觀行為,而是屬于效果歷史的,詮釋就是陌生性與熟悉性、過去與現(xiàn)代的綜合。當代詮釋學的*發(fā)展是以理論與實踐合一為任務(wù)
通過解釋哲學中存在哪些核心問題并如何解決它們,以及為什么它們需要得到解決,《做哲學》一書向初學者們闡明了哲學研究活動的本質(zhì)和目的所在。本書通過帶領(lǐng)讀者探討和辯駁88個哲學史上有生命力的思想實驗,追溯了人類對哲學中的六個核心問題——心-身問題、自由意志與決定論、身份同一性、相對主義問題遇到的、惡的問題與上帝的存在、懷疑論
《流俗與本真:《存在與時間》中的時間性問題研究》就作為此在的人的有限性與時間性的內(nèi)在關(guān)系問題,從康德與形而上學疑難》的視角解讀了《存在與時間中的時間性問題,北在的有限性表明此在必然需要存在之超過亦即此在的有限性使得此在必然會以時間性的方式生存。因此,存在與時間中的時間性問題表明基礎(chǔ)存在論就是人的此在的形面上學,人的有限
《西方的丑學:感性的多元取向》通過追蹤Aesthetics(原譯“美學”)一詞的內(nèi)涵以及與美學相對的“丑學”一詞在整個西方文明沿革中的遞嬗,追尋西方文化的源頭,獨辟蹊徑地講述了因丑的介入而使人們感性心理得以拓寬的全部歷史,并對西方文化主潮特別是文藝心理的發(fā)展脈絡(luò)進行了概括研究,描繪了整個西方感性心理的演變過程,是一部西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套裝上中下卷)/鄧曉芒作品句讀系列》是鄧曉芒教授用了14個學期7年的時間,逐字逐句講授《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中節(jié)選《純粹理性批判》20余萬字錄音整理。被稱為*批判的《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從1770年起歷經(jīng)11年潛心研究的結(jié)果,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全書除了序言和導言外,共有先驗要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由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主辦。《馬克思主義哲學論叢》總第28輯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文本、文獻與思想史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四個專題,收錄了國內(nèi)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生代學者的新成果。本輯既有對基礎(chǔ)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檢視和思考,也有對經(jīng)典文本與文獻細節(jié)及思想史
吳根友學以成人(Learningtobehuman)是2018年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主題。該次大會將在中國北京市北京大學召開。此次會議主題帶有鮮明的中國哲學特點,但不能說只有中國哲學才關(guān)注如何成人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十分關(guān)注人對自己的認識,德斐爾神廟的格言就是認識你自己。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主題之一,就是在與基督宗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