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秦皇島歷代方志校注叢書”之一種。明代永樂以降,永平府(轄地相當于今秦皇島市全境及唐山大部分地區(qū))多次修纂地方志,志書保存了歷史、地理、天文、政治、經濟、民俗等多方面的重要歷史資料。本次整理出版,旨在普及地域文獻,從而進一步梳理河北地方歷史文化脈絡,以鑒古知今。本書將康熙十八年、康熙二十一年、光緒三年等三種《撫寧
本書為“秦皇島歷代方志校注叢書”之一種。明代永樂以降,永平府(轄地相當于今秦皇島市全境及唐山大部分地區(qū))多次修纂地方志,志書保存了歷史、地理、天文、政治、經濟、民俗等多方面的重要歷史資料。本次整理出版,旨在普及地域文獻,從而進一步梳理河北地方歷史文化脈絡,以鑒古知今。本書為《乾隆永平府志》,為清乾隆三十九年修,橫排簡體
本書為“秦皇島歷代方志校注叢書”之一種。明代永樂以降,永平府(轄地相當于今秦皇島市全境及唐山大部分地區(qū))多次修纂地方志,志書保存了歷史、地理、天文、政治、經濟、民俗等多方面的重要歷史資料。本次整理出版,旨在普及地域文獻,從而進一步梳理河北地方歷史文化脈絡,以鑒古知今。本冊將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和萬歷二十七年《永平府
崮,指四周陡峭、頂端比較平整的山,遠處看像頭頂著帽子的山或像書桌書案的山,因此又稱“帽子山”“方山”。崮的最顯著特點是四周懸崖陡峭如削,崮頂平面如球場。崮,形成于五六億年前的寒武紀,但地球上而今分布很少,除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偶見外,主要分布在中國山東省的沂蒙山區(qū),是沂蒙山區(qū)的標志性景觀。該書由“一見如崮、歷史崮事
該書是請代山西纂修的第一部省志,全書共分三十二卷,于清康熙五十一年成書刊行,集中反映了清前期及以前山西的歷史,是一部通志體省志。該書延續(xù)了明代修志的“減省”原則,篇幅較小,但其體例結構成為之后纂修雍正、光緒《山西通志》的范例。此次影印,由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組織完成,以清康熙刻本為底本,原樣呈現(xiàn)
本書稿是《湖南紅色基因文庫》的一種。書稿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新民學會作為一個由進步青年組成、出于“革新學術、改造人心”的追求而凝聚成的進步團體。在愛國主義的深入和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影響下,通過會員積極投身留法勤工儉學、“驅張”運動等一系列斗爭實踐,產生了深刻的思想變化,逐步成長為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的革命過程,以及
本書為通俗理論讀物。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站在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圍繞世界怎么了、何謂文明、西方文明并非“至高無上”、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人類文明的壯麗曙光、重塑中華文明等當下人們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從人類文明發(fā)展進步的視角,通過用故事講思想、擺事實講道理的敘述方式,充分論證了中華民族為什么能走向
《抗戰(zhàn)文化研究·第十五輯》收錄了25篇有關抗日戰(zhàn)爭歷史與文化的論文,均為首次公開發(fā)表,部分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論文主題涉及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zhàn)爭、抗戰(zhàn)思潮與運動、抗戰(zhàn)文本論析、抗戰(zhàn)藝術研究、抗戰(zhàn)時期的出版與傳播事業(yè)、抗戰(zhàn)文化遺產研究、評論與爭鳴等,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不同群體在抗戰(zhàn)時期的歷史實踐,并對這一時期的文藝
江南舊方志序跋文章的點校整理。本書廣泛收集明清江南地區(qū)所屬各府、縣、州所編纂方志中的序跋文,每一序跋文前配原書書影,以便對照,文章均加新式標點整理,并附作者簡介。全書按地區(qū)和類別分為江蘇、浙江、上海、安徽和專志五大類,每類下又以府、縣、州為類。所選多為江南各地較有影響的名志中著名文人或官員所作的序跋文,其中不少為撰者手
本書是志書類圖書,主要記述張掖市高臺縣巷道鎮(zhèn)東聯(lián)村現(xiàn)行行政區(qū)域內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重要成果及特色,全面梳理了東聯(lián)村發(fā)展建設的歷史脈絡,真實、全面、客觀地反映了歷代東聯(lián)人的真實圖景。全書主要由概述、大事記、主體章節(jié)、附錄等部分組成,使用述、記、志、傳、圖、錄、表等體裁,以記述為主、圖表為輔,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