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英國道德哲學史-政治哲學史方面的高水平研究論著。休謨不僅是西方近代史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在哲學上、政治與經(jīng)濟上的思想對英國自由主義-保守主義的思想傳統(tǒng)有顯著的影響。全書正文分六章,分別討論了休謨的人性論(作為其政治哲學的預設)、政治德性論、正義規(guī)則論、政治經(jīng)濟學、政體科學的政治
《晏子春秋》是春秋時期一部很有特色的歷史典籍,對考闡中國春秋之際的思想、史實及文學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因宋代學者視其為六朝偽書,遂長期未得到足夠重視,自1972年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出,始倍受學界關注,但因版本繁雜,文字歧異,使得原書文本很難統(tǒng)一完足!蛾套哟呵飬R校集注》博引原書之元刻本、明活字本、嘉靖本、《子匯》本、沈啟
明朝萬歷年間,也是世界史中的大航海時代,利瑪竇從意大利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從介紹神秘的西方記憶法開始,傳播西方文化。終其一生,他都在試圖打入熱衷科舉考試、重視背誦詩書的士大夫群體,他披僧袍,又著儒衫,通過適應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來打開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史景遷從利瑪竇留下的八個記憶碎片——四個漢字(武、要、利、好)和四幅版畫,搭
思維流程讓你思路清晰、看問題一針見血分類讓我們能在最短時間內(nèi)找到問題點驗證讓我們做事巨細無遺、萬無一失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每天要做的事情不斷激增,人們需要思考、分析、判斷、決定的事情更是不斷增加。是否能夠有效思考,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的關鍵因素,這是因為:有的人能夠有效思考,迅速找到事物之間的邏輯,抓住主要矛盾,
本書聚焦于認知診斷,旨在根據(jù)做題過程中學習者與試題的交互獲取最直觀的作答數(shù)據(jù),構建認知診斷模型以建模學習者的內(nèi)在認知加工過程,進而診斷學習者的知識掌握狀態(tài),并通過預測學習者未來表現(xiàn)來評估模型的有效性。該書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診斷模型相結合,深入分析教育場景,并利用如神經(jīng)網(wǎng)絡和注意力機制等先進的學習技術來建模認知診斷場景。以
《沉思錄》是古羅馬帝國皇帝瑪克斯·奧勒留的一部哲學思考札記,全書以格言體寫就,分為12卷,共497則。各卷無明確的系統(tǒng)劃分,各則之間也沒有確切的聯(lián)系,有的很簡單只占一兩行,有的多至數(shù)十行!俺了间洝钡拿质呛笕颂砑拥模@部書原本不是為了出版給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靈對話的記錄,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記錄,所以其
這是一本心理勵志類圖書,書中提出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在地上的人、在樹上的人,以及在飛機上的人。其中在飛機上的人可以從天空自由俯瞰各種不同的人生風景,也能隨意回到樹上或降落地面。他們能夠清晰了解自我,并擁有隨時舍棄“當下不需要的東西”的果敢的勇氣。如果說搭飛機是“自在力”的展現(xiàn),那么“斷舍離”便是我們搭上那架飛機的機票。
《后希臘化哲學》由多倫多大學古典學系教授G.R.博伊斯-斯通斯撰寫,是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該書首次追溯了公元初期的哲學革命,重建了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基礎,并揭示了柏拉圖主義的重要性。作者指出,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基礎可以從神話傳統(tǒng)中重建,柏拉圖主義則是建立在這一論點之上。喬治·博伊-斯通斯通過扎實的研究填補了長期以來哲學史研
情緒,是一個人各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是對外界刺激所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我們每天都在被情緒控制:時而冷靜,時而沖動;時而精神煥發(fā),時而萎靡不振。本書從情緒的原理出發(fā),深入、系統(tǒng)地講解了情緒是什么、情緒有哪些方面等;并從情緒如何產(chǎn)生入手,講解了人為什么會有不同情緒的產(chǎn)生,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積極
曾仕強教授認為,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人們對環(huán)境的一種反應。情緒會彼此影響,且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尤其是生氣,抑郁、焦慮等情緒,如果不懂得適時疏導情緒,輕則敗壞情志,重則壞情緒沒完沒了、使人崩潰,再加上當前社會壓力大,很多人面對未來會迷茫、焦慮、不安,管理情緒這個既對自己有益,又有助于大家和諧相處的能力就顯得更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