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去世后,萬歷皇帝開始親政,后來因為出現(xiàn)國本之爭,逐漸怠政,三十多年不上朝。東北的努爾哈赤逐漸崛起,邊患越來越嚴重。期間,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軍事上發(fā)生萬歷三大征,消耗了大量國力。1619年,薩爾滸大戰(zhàn)中,明軍大敗,明朝對后金從此轉為戰(zhàn)略防御。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僅
明世宗繼位后,大力推行新政,大禮議之爭后,總攬大權,任用賢臣,鼓勵耕織,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同時任用戚繼光、俞大猷等剿滅倭寇。后來,嘉靖皇帝崇信道教,深居宮中不上朝。1550年,蒙古韃靼部俺答汗入寇北京,是為庚戌之變。明穆宗繼位后,推行新政,任用高拱、張居正,革除弊政,與蒙古議和互市,開放海上貿易,社會經濟得到恢復,比較
本書講述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實行削藩,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終攻入南京,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基礎上積極加以拓展,五次北征蒙古,南平安南,派鄭和七下西洋,強化廠衛(wèi)制度,編纂《永樂大典》,大明聲威播于四海。接下來,明仁宗(洪熙)、宣宗(宣德)兩帝都是守成之主,無大偏失,出現(xiàn)了仁宣之治。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九
本書講述元朝末年,爆發(fā)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參加義軍并乘勢崛起,逐漸消滅其他勢力,終統(tǒng)一天下,建國大明。朱元璋一方面強化專制集權制度,另一方面實行休養(yǎng)生息,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后,實行削藩,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
從早期中華帝國的西北邊疆,看兩漢王朝的興衰、東漢的瓦解 本書以兩漢時代的西北地區(qū)涼州為中心,分析其自然與人文地理如何造就該地域的尚武文化和軍事化進程,并融合了當?shù)氐亩嘣迦禾厣a生了其獨特的地域文化與認同。隨著西漢與東漢的政治文化與國家戰(zhàn)略的變遷,涼州地區(qū)及其軍事精英在帝國戰(zhàn)略順序中的位置也有升沉,并由此形成了西北武
全書涉及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惠帝、漢文帝、賈誼、晁錯、伏生、倪寬、轅固、漢武帝、董仲舒、孔安國、夏侯始昌、劉向、劉歆、王莽、光武帝、賈逵、許慎、馬融、鄭玄、何進、董卓、孔融、楊修、曹操、王肅、曹丕、司馬懿、王朗、司馬昭、梅賾、司馬睿等眾多歷史名人,包括三次古籍劫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壁出書、石渠閣會議、今文
本書講述溫州人傳統(tǒng)性格與改革開放后創(chuàng)業(yè)歷程。作者通過自身在溫州生活的經歷、見聞等,參以歷史文獻、社會學研究,對溫州風土人情、歷史社會,乃至經濟發(fā)展歷程與地方民俗特色展開論述,夾敘夾議,描畫了一幅獨具特色的溫州人文畫卷。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勢使人合,山勢使人離,流動的塘河水賦予了溫州人開放的、自由的心性,使得他們能
晚清民國時期,不少德國的外交官、學者、新聞記者、作家、醫(yī)生、商人,甚至家庭婦女,紛紛來到上海,留下了數(shù)量眾多的游記、書信、日記、回憶錄、報刊專欄文章等,記錄他們在這里的經歷和對這個古老東方國度的觀感。本書即據(jù)這些記錄選編輯譯而成,其中對上海城市建設的變遷、城市的風貌、在上海發(fā)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國際貿易的真實情況、上海官
本書收集劉節(jié)先生1949年以前發(fā)表過的論文20篇,為其主要考證文章之結集,其中有對中古史、古籍和古器物的考釋文章,也有對古代語文及諸子思想的比較研究,包括《洪范疏證》《好大王碑考釋》《漢熹平石經周易殘字跋》《周南召南考》等,其中《洪范疏證》成功地運用比較歸納方法,廣引先秦典籍及青銅器銘文考辨分析,舉出篇中皇字之訓義、韻
本書以歷史要籍介紹為綱來統(tǒng)帥選文。史籍介紹全面系統(tǒng)、重點突出、條理清楚,既簡明扼要地敘述了各時期史籍發(fā)展的概況,又對重要史著的作者、體例、基本內容及其史料價值等有關情況作了具體說明。全書篇幅不大,但選文覆蓋面廣,涵蓋各歷史時期的重要史著,選文多為文史名篇,頗具代表性、思想性、可讀性。注釋翔實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學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