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的結項系列成果的基礎原理部分,系統(tǒng)探討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和批評標準,評價體系研究一直是網絡文學評價的焦點問題,探討它的基本理論,實施網絡作品的批評實踐,對網絡文學健康發(fā)展意義重大。本書含網絡文學評價的藝術哲學前提、評價主體身份、評價體系建構原則、評價體系構建關聯要素,網絡文學評價的維度選擇
本書選取10位網絡文學研究專家批評家,他們分別是:網絡文學研究的奠基者歐陽友權、網絡文學研究的開拓者黃鳴奮、網絡文學研究的堅守著陳定家、網絡文學的文藝立法者單小曦、網絡文學研究的捍衛(wèi)者周志雄、網絡文學研究的建構者馬季、網絡文學研究的繪圖者邵燕君、網絡文學研究的實操者夏烈、網絡文學研究的同步者許苗苗、網絡文學研究的堅守者
本書邀請在不同專業(yè)領域進行基于正念減壓課程再開發(fā)和培訓的專業(yè)從業(yè)者、學術機構專家教授以及相關科技和服務行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者和管理者來分享在各自領域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心得,并希望借此給從事正念相關工作的人員以啟發(fā)和幫助,促進正念行業(yè)的科學化發(fā)展和產品服務落地。
2022年是我尋訪記錄中醫(yī)第十三個年頭。十三年時光,沉甸甸在手,暖乎乎在心。是時候做一次回顧整理了。這故事,就從終南山開始吧……2011年作者跟隨一起進山的李辛光明丫夫婦等諸位朋友,都是尋訪記錄中醫(yī)以來新近認識的朋友,進到終南山。山里沒有手機信號沒有電腦電視沒有交通工具,看著云來霧往,細數階前的雨滴響,然后任思緒隨風飄
《青銅時代》是郭沫若先生關于秦前社會和學術思想的一部重要論文集,向來與《十批判書》并稱為姊妹篇。兩書合觀即為郭沫若先生對先秦思想演進的梳理,特別是對戰(zhàn)國諸子材料的整頓。相對于偏于批評的《十批判書》而言,在《青銅時代》這部文集里,更側重于考證。集中每一篇文章,都有相當的學術價值,歷來為相關研究者所不可忽略的資料。而在文集
本書深度厘析啟示宗教對哲學的挑戰(zhàn)。全書由相對獨立又彼此相屬的三章構成。章從四個角度闡述什么是政治哲學,以及何以政治哲學對哲學的自我理解不可或缺。第二、第三兩章圍繞政治哲人盧梭與施特勞斯的重要著作,為章的理論奠基作出實例解析。第二章細致考察了施特勞斯在其復雜的作品《思索馬基雅維利》中的寫作藝術,并指出,此書意在揭示哲人馬
本書收錄了從1946年以后到1960年梅蘭妮·克萊因過世之前的著作,其中,還包括了在1963年她辭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這些幾乎囊括了克萊因畢生最重要的文獻,也成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書中,克萊因引入了新的觀念:嫉妒在兒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現出來,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嫉羨與感恩是相沖突的,在偏執(zhí)一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
本書分《八佾》和《里仁》兩個篇章。《八佾》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鬃又鲝埦S護禮的種種規(guī)定,倡導人們在生活中守禮。若是人們不守禮,秩序會亂,社會風氣會變壞,天下就會大亂!独锶省饭26章,主要講仁的思想。仁的意義包含著向善的人性,擇善固執(zhí)的人生正道,以及止于至善的人生理想。仁是孔子心中最高、最完美的道德追求,孔子思想的諸
《至圣孔子》一書為曲阜文化建設示范區(qū)推進辦公室組編的“儒家五圣”叢書之一。該書稿包括非凡身世與早年磨礪、由“好學”而“博學”、適周“問禮”于老聃、禮樂浸潤與“述而不作”、“從政”的失敗與成功、“喪家狗”與“擇木鳥”、“知天命”與“畏天命”、“御車馬”與“御天下”、孔子設教及其重大成就、孔子的學說及內在結構、六經之教與孔
本書從韋伯的命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科學史論述出發(fā),圍繞文藝復興哲學代表人物皮科米蘭多拉展開研究,檢討“世界的除魔"這一現代性特征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發(fā)端。皮科通過揭穿占星術的魔法性,破除預定的宇宙等級論,第一次賦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與此同時,皮科又極力主張魔法,將人理解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一個具有神奇魔力并不斷魔化的魔法師